0  1822  1830  1836  1840  1846  1848  1852  1858  1860  1866  1872  1876  1878  1882  1888  1890  1896  1900  1902  1906  1908  1912  1914  1916  1917  1918  1920  1921  1922  1924  1926  1930  1932  1936  1938  1942  1948  1950  1956  1960  1962  1966  1972  1978  1980  1986  1990  1992  1998  2002  2008  2016  3002 

2007-2008学年度临沂市郯城县上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

说明:

1.试题分值115分,卷面分值5分,共120分;   

2.答题时间90分钟。

试题详情

2007-2008学年度临沂市郯城县上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

试题详情

2008-2009学年度滕州城区四校联考七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时间100分钟,分数120分

试题详情

2008-2009学年度德州市乐陵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试题详情

2008-2009学年度德州乐陵市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测试

语文试卷

试题详情

2008-2009学年度淄博市周村区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zhàn(       )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2)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        ),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

2.从备选成语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在文中横线上。

(1)结尾是整篇文章的着力点,千万不能                (轻描淡写、轻而易举),一笔带过,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2)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防止灾区疫病流行和水源污染已经到了                  

(迫不及待、刻不容缓)的地步。

3.下面文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把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人这一生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恐怕连自己也数不清,学会限制自己的情绪,在己是一种涵养,对人是一种公德。

    修改意见:                                          

4.请根据你对《格列佛游记》的了解,依照所给的句子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来到俄罗斯,仿佛听到高尔基在叙说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坎坷;我来到法兰西,仿佛听到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巨人的不凡历程;我来到           ,仿佛听到         

                                               

5.仿照示例,从下面提供的事物中任选一个,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写两个有寓意的精短句子。

示例:月亮

正面立意:在太阳休息的时候,自动站出来为人类送去光明。

反面立意:只靠别人发光,竟然不知羞耻地站在天上。

供选择的事物:秋叶、春风、高山、江河

正面立意:                                                                 

反面立意:                                                                 

6.默写。

(1)               ,蜡炬成灰泪始干。

(2)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3)                ?眉眼盈盈处。

(4)树树皆秋色,             

(5)乡泪客中尽,                       。 

(6)三年羁旅客,                        。

(7)使君遣吏往,                      

(8)                               ,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皆缯单衣:

(2)谓三老、巫祝、父老曰:

8.翻译下列句子。

(1)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

(2)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9.“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西门豹采取了       (成语)的方式惩治了巫妪、三老,揭穿了骗术,教育了民众。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甲]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乙]孙莘老识文忠公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②曰:旧说梅圣俞③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

  (节选自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注释】

  ①文忠公:即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谥文忠。有《欧阳文忠集》。②苕溪渔隐:即胡仔,宋代人,字元任,寓居苕溪,自号苕溪渔隐。撰有《苕溪渔隐丛话》(诗话集)。③梅圣俞:即梅尧臣(1002―1060),北宋著名诗人,字圣俞,有《宛陵先生文集》。

10.[甲]文选自《墨池记》,作者是我国宋代著名散文家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尝东方:

(2)寒暑未尝也:

12.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2)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13.[甲][乙]两文阐述了怎样相同的观点?

试题详情

2008-2009学年度临沂市蒙阴三中九年级单元检测

语文试卷

试题详情

2008-2009学年度蒙阴三中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检测

语文试卷

试题详情

2008-2009学年度淄博市周村区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抄写下面的句子,力求规范.美观。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2.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ī(     )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2)下棋只是为了消遣,其所以能使这样多人(   )此不疲者,是因为它颇合于人类好斗的本能,这是一种“斗智不斗力”的游戏。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学视而后可:

(2)当涉猎,见往事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旬日之间,浸大也。

5.下面是一份关于当代中学生“你最欣赏(或崇拜)的人是谁”的统计表,请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看看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人物类别

周恩来等领袖

姚明等体育明星

刘德华等巨星

“超女”等新星

父母

师长

所占比重

24.5?

15.5?

19.8?

21.5?

7?

11.7?

(1)你获得的主要信息是:

(2)你的感受是:

(3)请你为班级即将召开的以“我们最崇拜的人”为主题的班会拟定一则主题词,并作简要阐释。

6.名著阅读。

开学之后,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朝花夕拾》这本名著,请你向你的朋友推荐这本书。(《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请你通过介绍其中的八篇中的任何一篇的形式来推荐,我们已学过的两篇除外)

篇名:                                       

推荐理由:                                                                

7.默写。

(1)                         ,落日故人情。 

(2)晴空一鹤排云上,          

(3)             ?白云千载空悠悠。

(4)僵卧孤村不自哀,                            

(5)山下兰芽短浸溪,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8.《口技》的作者是                ,      朝人。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既而儿醒,大啼:          

(2)众妙备: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1.联系全文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中“善”字的作用。

12.选文中有很多描述听众反应的句子,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1)我的书架上有一格挤满了中外体育名人的传记,一位写小说的朋友串门 来看到,他开着挑衅性的玩笑对我说:“你想标榜你曾经是个运动员吧!”

(2)我没答话,伸手抽出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的那些“体育名人列传”,把 我爱读的《拳王阿里自传》、《贝利自传》和《败军之将》递给他,他漫不经心地哗哗一翻,却忽然停住,目光在眼镜片上画了一对惊叹号。他发现这几本叫我看得很旧。嘿,这是对他那“标榜”二字无声而有力的反击。

(3)“看来你什么杂书都读。”他说。这话是他为自己找台阶下。

(4)我微微笑笑,把书推到他怀里,说:“我的书从不借人,这次破例,你3 天后必须还我。”  

(5)3 天后他还书来时,竟然半天没说话,完全换了一副神气,驯服而可爱得多了。眼镜片后边是一团深深的被感动的感觉。

(6)该由我说话了,我真想说: 老兄!你怎么能对没读过的书妄下结论,小看了体育明星的传记呢?不管你是不是体育爱好者和球迷,可别把体育比赛仅仅看做身体与技能的较 量。这些体育明星也不是从天上掉到比赛场上的,他们都是由普通人中间一步步走向至高无上的冠军宝座,而这每一步包含着什么?浸透汗水、劳其筋骨的苦练么?不断吞食失败和挫折的苦果么?意志与尊严的拼搏么?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内涵,你说?

(7)体育不仅包含着人生和社会,它还是整个社会人生的浓缩与象征。胜与败、进与退、荣与辱、智与愚,一切都赤裸裸、硬碰硬地表现着,比分往往是无情的记录。明星们短暂而辉煌的生涯,还把人生种种问题、矛盾、苦乐悲欢强化、激化或戏剧化。这就是你――一个以洞悉社会人生为职业的小说家,读过体育名人传记而意外地被打动的原因了。

(8)体育明星都是成功者。在一个成功者的身上,那些挫折、机遇、打击、荣誉与寂寞才更有深刻的认识价值,更有积极的人生启示。你说,你从阿里、贝利和曾雪磷的体育生涯中获得多少启示?你一定感受到,这启示充满着自强不息的力量。永远进取,既是体育精神,也是人生的真谛。或者说,人类精神中最积极的成分是靠体育象征的。这也是我要经常翻翻这些书的缘故。你呢?

(9)其实这些话我只字没说。这只是我“浮想联翩”式的感悟。当然它不是仅在此刻完成的。

(10)我这位小说家朋友的眼神,表明他也已经全然领悟到了。人家明白的道理,再说就是一种浅薄。我把这三本书放还架上,又抽出两本给他。

(11)他接书时的神态,像接受一份宝贵的礼物。

13.第(4)段中为什么这次我破例借书给朋友看?

14.第(5)段中加点的“驯服”改为“折服”,好不好?为什么?

15.第(6)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目的何在?

16.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觉得体育精神是什么?

17.文章最后写朋友“他接书时的神态,像接受一份宝贵的礼物。”,与前文何处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朋友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

差一分钱

父亲一定有心事。

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好。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得象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 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入秋。温暖如春。

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孩子一脸青春的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很寂静。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

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8.文中划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9.文中“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一句中的“良苦用心”指什么?对这位教师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

20.“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21.最后一段中写到“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请你揣摩一下父亲当时的内心活动和感受。

三、作文

22.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的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

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文章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600字左右;书写要认真,卷面要整洁。

试题详情

2008-2009学年度淄博市周村区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抄写下面的语句,力求规范.美观。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或见景生情,即物起(  )。

(2)“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dì(   )固。

3.修改下面的病句。

空降兵部队具有机动能力强.突击速度快,可以越过地理障碍迅速向目的地投送兵力。

修改意见:                                                             

4.云南的民歌唱得甜,唱得美,唱出了人们心中的愉悦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相信你也对歌曲情有独钟,你最喜欢的歌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通过“到民间采风去”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6.把“眼泪”、“细雨”、“笑声”组合成一段描述性的文字,表达自己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

7.名著阅读。

尼摩船长走在前面,他的同伴在后面距离好几步跟随着我们。康塞尔和我,彼此紧挨着,好像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金属外壳交谈似的。我不再感到我的衣服,我的鞋底,我的空气箱的沉重了,也不觉得这厚厚的圆球的分量,我的脑袋在圆球中间摇来晃去,像杏仁在它的核中滚动一般。

(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凡尔纳被公认为“                                ”。

(2)这部作品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三部是《神秘岛》,第一部是《            》。

(3)你能说出这部著作中描写的哪些事情如今已变成现实了吗?(说出一种即可)

8.默写。

(1)更深月色半人家,                  

(2)                 ,更著风和雨。

(3)                 ,村南村北响缲车。

(3)何处望神州?                

(4)莫道不消魂 ,                                                 

(5)池上碧苔三四点,                                                  

(6)写出一句与“读书”有关的名人名言:                                    

(7)写出描写秋天的诗词名句:                                             

                        (所写句子应是八年级上册语文以外的上下句)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

乡村不言谢

也是猛然间发现,在我的故乡,那个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我从来没听见过“谢谢”两个字。

在儿时的记忆里,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是很常见的,借劳动工具借头针线脑借柴米油盐。每次借的时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有借的忐忑不安。

“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我想把东头的地犁耙犁耙。”

“他大婶,我家的黑线用完了,你有没有?”

“三奶奶,今天来客,油瓶空了,先给我倒点儿。”

被借者绝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忙把东西找出来,送到人家面前,还要说上几句体贴的话。

 “你真勤快,闲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别耽误了下种。”

“线够不够,不够,我再给你拿。”“我也搞过这样的事,那次晌午头来客,盐没了,我还是到张婆那儿拿的。”

别看东西小或者少,必定要还的。还犁的会高声问:“他大叔,犁用完了,放这里好吗?幸亏犁得及时,不然赶不上墒情了。”犁的主人会让还犁的坐一会儿,忙着去拿烟,好像借东西的是自己。

还线的主妇会在唠完一会儿后,在要回的时候,把东西掏出来随处一放。主人会责怪:“你看你,这点儿东西还拿过来,真外气!”主妇会说:“有了,没有我也不会还你。”

借油的会打发孩子还东西:“俺妈说,这是俺家刚榨的油,让大婶尝尝。”大婶会撵着孩子,给他点儿黄瓜之类的东西吃。

在经常发生的借和还中,乡人虽然不说谢谢,但都通过默契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了出来。在乡人眼里,“谢谢”这两个字,有点儿别口,自白,浅显,夸张,与土地的自然和质朴不相称,如果说出来,就疏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人也变得更生分了。

记得我读初二的时候,村西头的潘家十多岁的孩子突然昏死了过去,当时潘家男人又不在家,听到潘家女人的喊声,正在地里劳作的“黄麻子”飞奔到老潘家,背起孩子就往邻村赤脚医生家跑。七八里的乡间小道,干瘦的黄麻子在负重几十斤的情况下,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狂奔到了赤脚医生家,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老潘家为了感谢黄麻子的救命之恩,专门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拿着炮仗,背着礼物,到黄麻子的家。在弥漫着好闻的硝烟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父亲的命令下,扑通跪在黄麻子前,嘣嘣磕了3个响头。黄麻子手足无措地转着圈子,一个劲儿地反复埋怨着老潘:“你这是干啥,干啥呢~~~~”老潘大声说:“孩子这条命是你给的,你什么时候要,他就得什么时候给!”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一个“谢”字。

后来,我到了城市,听惯了谢谢,也习惯说谢谢。有时候,老家人到城里办事。不愿意把钱花给旅馆,就到我家借宿。每次来,他们都要给孩子带些零食,我也都要习惯性地说声“谢谢”。听到我道谢,他们的神情立即变得尴尬起来,我很后悔,赶紧打住。

前段日子,父亲身体不好,我回去看他,见邻居大娘也来探望,还拿了十多个鸡蛋。送她出门时,我下意识地说:“谢谢你呀,大娘!”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

9.从全文内容来看,应该怎样理解文章题目“乡村不言谢”?根据文章内容,请你给文章另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10.文章倒数第三段是如何刻画黄麻子这个人物的?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11.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加点词“嗔怪”改为“责怪”,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12.在文明的城市,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基于礼貌,“谢谢”二字是要经常挂在嘴边的,可文中的乡村里是“不言谢”的,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13.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能及时记录并表达我们读书的收获。或写下感悟理解,或发生联想,或赏析表达特色,或进行质疑问难。请从文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8题

破碎的美丽

(1)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2)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3)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像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像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的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破碎的食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沉厚,那么绰约,那么美丽。

(4)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5)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触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6)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

(7)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

(8)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何细细密密地铺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9)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14.结合全文看,为什么说破碎“是一种美丽”?

15.文章结尾部分“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品读文章⑵⑶段,以我们熟知的“月缺”或“花残”为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是美丽的。

17.根据句意仿照第⑹段划线句写两个句子。(所写的人应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18.每个人都曾有过“破碎”:考试失利,梦想破灭,机遇错过……读完本文,你对自己的“破碎”是否有新的认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谈谈对人生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作文

19.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却与自己的言行相矛盾:从来都很执着,有时也想退缩;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坚强中有时也想痛哭一场;是非前有时也想正义一回……

请你以“有时,我也想              ”为文章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根据自己所写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2)书写要认真,卷面要整洁。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