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有机物:①正丁烷 ②异丁烷 ③正戊烷 ④异戊烷,它们的沸点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 B. | ③>④>①>② | C. | ③>①>④>② | D. | ④>③>②>① |
15.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化学键的类型由元素的类别决定 | |
B. |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的化学键一定是极性键 | |
C. | 阴、阳离子相互反应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 |
D. | 熔融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中一定含离子键 |
13.下列关于浓HNO3和浓H2SO4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由于浓HNO3和浓H2SO4氧化性均较强,常温下都不可用铝制容器贮存 | |
B. | 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减轻 | |
C. | 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 |
D. | 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都减小 |
11.阿司匹林( )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因乙酸很难与酚羟基酯化,工业上以水杨酸( )与乙酸酐[(CH3CO)2O]为主要原料合成阿司匹林.粗产品中主要的副产物是水杨酸多聚物,需进一步提纯.反应原理和相关物理数据如下:
+(CH3CO)2O$?_{△}^{浓硫酸}$+CH3COOH
如图1是工业上制备并提纯阿司匹林的部分流程:
完成下列填空:
(1)步骤①的反应装置如图2所示(加热装置未画出),实验仪器必须干燥的原因是防止乙酸酐与水反应生成乙酸,不利于反应发生;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对烧瓶进行加热的合适方法是水浴加热.
(2)反应中加入的乙酸酐是过量的,过量的目的是提高水杨酸的转化率;步骤②中加入水的目的是使乙酸酐转化为乙酸,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需冷却至常温再进行过滤,冷却的目的是减少阿司匹林因溶解而损失(使阿司匹林结晶析出);检验步骤③所得滤液中是否含有水杨酸,可选用的试剂是FeCl3.(写化学式)
(3)步骤④中加入NaHCO3的目的是使阿司匹林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盐.
(4)步骤⑤过滤得到的滤渣主要是水杨酸多聚物.步骤⑥中加入盐酸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从步骤⑥到成品纯阿司匹林的剩余操作依次有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0 167977 167985 167991 167995 168001 168003 168007 168013 168015 168021 168027 168031 168033 168037 168043 168045 168051 168055 168057 168061 168063 168067 168069 168071 168072 168073 168075 168076 168077 168079 168081 168085 168087 168091 168093 168097 168103 168105 168111 168115 168117 168121 168127 168133 168135 168141 168145 168147 168153 168157 168163 168171 203614
+(CH3CO)2O$?_{△}^{浓硫酸}$+CH3COOH
名称 | 常温下状态 | 水中溶解性 |
乙酸酐 | 液 | 与水反应 |
阿司匹林 | 固 | 冷水中微溶;热水中易溶 |
水杨酸多聚物 | 固 | 难溶 |
完成下列填空:
(1)步骤①的反应装置如图2所示(加热装置未画出),实验仪器必须干燥的原因是防止乙酸酐与水反应生成乙酸,不利于反应发生;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对烧瓶进行加热的合适方法是水浴加热.
(2)反应中加入的乙酸酐是过量的,过量的目的是提高水杨酸的转化率;步骤②中加入水的目的是使乙酸酐转化为乙酸,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需冷却至常温再进行过滤,冷却的目的是减少阿司匹林因溶解而损失(使阿司匹林结晶析出);检验步骤③所得滤液中是否含有水杨酸,可选用的试剂是FeCl3.(写化学式)
(3)步骤④中加入NaHCO3的目的是使阿司匹林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盐.
(4)步骤⑤过滤得到的滤渣主要是水杨酸多聚物.步骤⑥中加入盐酸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从步骤⑥到成品纯阿司匹林的剩余操作依次有结晶、过滤、洗涤、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