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A。(10分)A、B、C、D、E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B、C同周期,C的非金属性最强,A、D同主族隔周期,E元素原子最外层的p亚层电子数是s亚层电子数的一半。A、B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甲和乙,原子个数比分别为2∶1和1∶1。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乙两分子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的电子式是________
,
C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C和D的离子中,半径较小的是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⑶将D的单质投入甲中,待D消失后再向上述溶液中加入E的单质,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
⑷C、D、E可组成离子化合物,其晶胞(晶胞是在晶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元)结构如下图所示,阳离子D+(用○表示)位于正方体的棱的中点和正方体内部;阴离子EC6x-(用●表示)位于该正方体的顶点和面心。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
(5)如图,铁有δ、γ、α三种同素异形体,三种晶体在不同温度下能发生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γ-Fe晶体中与每个铁 原子距离相等且最近的铁原子有6个
B.α-Fe晶体中与每个铁原子距离相等且最近的铁原子有6个
C. 若δ-Fe晶胞边长为acm,α-Fe晶胞边长为bcm,则两种晶体密度比为2b3:a3
D.将铁加热到1500℃分别急速冷却和缓慢冷却,得到的晶体类型相同

B.已知亚甲基蓝其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其转化关系式为:
奇妙的“蓝瓶子”实验就是利用上述原理,其装置如图1。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图1装置进行下述实验:
①在250 mL锥形瓶中,依次加入2g NaOH、100mlH2O和2g葡萄糖,搅拌溶解后,再加入3-5滴0.2%的亚甲基蓝溶液,振荡混合液呈蓝色;
②塞紧橡皮塞,关闭活塞a、b,静置,溶液变为无色;
③打开活塞、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
④关闭活塞、静置,溶液又变为无色;
⑤以上步骤③、④可重复多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塞紧图1中锥形瓶塞,并打开导管活塞a、b,从导管口(填“左”或“右”)通入足量氦气后,再关闭活塞a、b并振荡,溶液
(填“能”或“不能”)由无色变为蓝色。
(2)如图2所示:某学生将起初配得的蓝色溶液分装在A、B两支试管中,A试管充满溶液,B中有少量溶液,塞上橡皮塞静置片刻,两溶液均显无色。若再同时振荡A、B试管,溶液显蓝色的是 试管。
(3)上述转化过程中葡萄糖的作用是
,亚甲基蓝的作用是
(4)上述实验中葡萄糖也可用鲜橙汁(其中含丰富维生素C)代替,这是因为
。
(5)该实验中③、④操作 (填“能”或“不能”)无限次重复进行,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