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玲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030009

 

2007年全国卷Ⅰ生物试题较好地贯彻了《考试大纲》的精神,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综合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科学方法(思维),体现了生物学科特点。试题的背景材料新颖,图文并茂,文字语言表述清楚、简洁、便于学生理解,开放性试题的呈现形式和占分比例,控制合理。试题在降低难度的同时,注意难度梯度的合理设置,试题区分度好。

 

一、试题特点

2007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包括5个选择题和2个非选择题,共计72分。试题贯彻了《考试大纲》精神,体现了《考试大纲》中的4项能力要求,突出了《考试大纲》列表中的生物学主干知识,其中9项内容涉及到7项。与往年相比试题结构基本稳定,题目简捷,要求明确。试题难度合理,区分度较好。抽样统计:第I卷平均分20.56分,难度系数为0.69,中等偏易;第II卷平均分21.32分 ,难度系数为0.51 ,中等难度;生物全卷平均分41.88 分,难度系数为0.58 ,中等难度。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试题详情

2.重视基础知识、核心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材料回归教材,传统内容注意创新

试题突出了对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核心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往年与教材有更密切的联系,有的就是教材内容的改造、加工与重新组合。如第1题与教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图4-11联系密切,第2题与教材抗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联系密切,第3题与教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联系密切,第4题与发酵工程中谷氨酸生产的实例联系密切,第5题是教材图4-2的另一种表达形式,30题、31题Ⅰ的材料也都来自于教材。这些试题中有的在呈现形式上进行创新,如第5题,有的在立意与设问上进行创新,如30Ⅱ(1)、31Ⅱ。

试题详情

3、继续重视能力考查,在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上进行创新。

试题详情

《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4个方面。其中理解能力是形成与体现其他能力的基础,是中学教学首先要落实的目标,试题在第1、2、3、4、5等题,均从不同的侧面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是培养与选拔创新人才的关键,第30Ⅰ、30Ⅱ(1)、31Ⅱ等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第30Ⅰ题的设计切入点是实验,最初的设问源自实验,但之后的推进需要由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和结构的知识迁移得出新的知识――自然界还存在兼具C3和C4植物特点的植物。这既是一个推断过程,也是一个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对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30Ⅱ(1)需要学生在全面评价给定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它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要评价实验设计,更要评价实验结果,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找出评价的理论依据。31Ⅱ还突出考查了学生获取新信息、综合运用进行分析、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在落实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我们要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4.继续重视创新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开放性试题的量与度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创新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测量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引导中学教学向严谨务实方向努力。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通常多种多样,不利于阅卷老师掌握,有时会影响到选拔考试的公平性。今年高考试题在把握开放性试题的量与度上,做到了适量、适度。从量上看, 2006年为34分,2007年为15分;从开放的度上看,2006年31(4)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推测体色性状的显隐性,一个是推测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2个问题交叉构成的选择方式众多,思路不清晰、不开阔、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同学很快会陷入思维困境,无法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合。今年31Ⅱ(2)题只需要设计获得后代中雌蝇全部表现为截毛,雄蝇全部表现为刚毛的实验方案,问题变得单一。除此之外,2006年31(4)题直接设问,2007年31Ⅱ(2)题因31Ⅱ(1)题的搭桥、引路,突破了“杂交”这一难题,循着31Ⅱ(1)的思路,就可顺利写出实验方案。

知识范围

知识点

题号

赋分

占生物分值的比例

试题详情

1.生命的物质基础

 

 

 

 

试题详情

2.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5

6

试题详情

8.3%

试题详情

3.生物的新陈代谢

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

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和叶片结构的特点;

30Ⅱ(2)

2

试题详情

2.8%

试题详情

4.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试题详情

5.遗传、变异与进化

伴性遗传

31

16

试题详情

22.2%

试题详情

6.生命活动的调节

兴奋的传导;

特异性免疫;

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2,30Ⅱ(1)

16

试题详情

22.2%

试题详情

7.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发酵工程的内容;

4

6

试题详情

8.3%

试题详情

8.生物与环境

种群数量的变化

3

6

试题详情

8.3%

试题详情

9.实验

观察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的结构;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0ⅠⅡ(1)

20

试题详情

27.8%

总计

 

 

72

100%

 

试题详情

三、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1、Ⅰ卷统计

 

题号

科目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P

1

生物

6

试题详情

4.1256

试题详情

0.6876

2

生物

6

试题详情

4.3464

试题详情

0.7244

3

生物

6

试题详情

3.6804

试题详情

0.6134

4

生物

6

试题详情

4.7790

试题详情

0.7965

5

生物

6

试题详情

3.6258

试题详情

0.6043

科目-生物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P

Ⅰ卷小计

30

试题详情

20.5572

试题详情

0.6852

 

 

试题详情

2、Ⅱ卷统计

题号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P

30

26

试题详情

12.02

试题详情

0.46

30

(1)

11

试题详情

8.572

试题详情

0.78

(2)

15

试题详情

3.449

试题详情

0.23

31

16

试题详情

9.303

试题详情

0.58

31

(1)

4

试题详情

2.949

试题详情

0.74

31

(2)

12

试题详情

6.346

试题详情

0.53

科目――生物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P

Ⅱ卷小计

42

试题详情

21.323

试题详情

0.508

 

试题详情

3、全卷统计和结果分析

 

科目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P

生物

72

试题详情

41.88

试题详情

0.58

 

试题详情

若难度以 P>0.7为容易,P<0.4为难,则

Ⅰ卷:易、中、难的题数比例为: 2:3:0

Ⅱ卷:易、中、难的题数比例为:0:2:0

全卷:易、中、难的题数比例为: 2:5:0

分值比例:易、中、难为:   1:5:0      

 

 

 

4逐题分析

1题: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试题详情

A.        B.

试题详情

C.        D.

[分析]本题考查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理与方向,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判断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神经纤维在静息时、兴奋后、传导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及其变化,局部电流方向以及与神经兴奋传导方向之间的关系,离体神经纤维与体内神经纤维在兴奋传导过程中的区别。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错选B。错误的原因是将膜内外局部电流形成的原因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处,错解为由负电荷流向正电荷处。这类问题的出现与相关物理知识缺乏有关。

[答案]C

2题: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分析]本题考查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抗原、抗体、外毒素、抗毒素、白细胞介素之间的关系,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阐述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免疫对象的区别,明确抗原与外毒素的联系与区别。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错选C和B。错选C的学生,分不清外毒素与抗毒素,误以为外毒素是抗体。错选B的学生分不清效应T细胞与效应B细胞的作用范围。

[答案]D

3题.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K值、种群密度进行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S型曲线的适用范围,增长量、增长速度、增长率间的联系与区别。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错选B,原因是不清楚何为增长率。

[答案]D

4题.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状杆菌。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累积

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

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

D.发酵液pH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分析]本题以谷氨酸生产为例,考查了考生对发酵工程内容和酶活性调节进行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发酵过程中pH、溶氧、培养基成分变化等发酵条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错选D,错选的原因可能是理解为发酵液酸性时,有利于谷氨酸生成,碱性时有利于乙酰谷氨酰胺生成。其实发酵过程很复杂,用简单的化学反应原理套,很难凑效。

[答案]C

 

试题详情

5.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试题详情

A.  B.

试题详情

C.  D.

[分析]本题考查了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以及考生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生物学事实进行阐述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将所学的文字、图解等知识转换为坐标曲线图。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只关注了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与高尔基体内的关系,忽视了在高尔基体内与在分泌小泡内的数量关系。

[答案]C

30题.(26分)

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照光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_________被染成            ,被染色的原因是                                           。由此可知,玉米属于             植物,小麦属于            植物。

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出: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                             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   种,即                      

[分析]本题考查了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和叶片结构的特点,以及考生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推理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同时出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这一新情景中,得出在C3植物和C4植物之外,还有一类植物既属于C3植物,又属于C4植物的新结论。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1)所学知识死板,不会在新情景中迁移和运用。如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出: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C3与C4植物的特点。学生答为“C3”或“C4”,不敢得出新的结论。

(2)语言表述不准确、不完整。如该植物具有C3与C4植物的特点,学生答为“两植物的特点”。 被染色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与碘液反应变成蓝色,考生答为“小麦叶肉细胞中含淀粉”“维管束细胞产生淀粉遇碘变蓝”,有的考生将淀粉答为“有机物“、”CH2O“等。

(3)所学知识不准确。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2”种,即“C3和C5”“C3途径和C4途径”。

(4)有些同学书写不规范。C3植物、C4植物写成C3植物、C4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表示为右下图的形式。

试题详情

[答案] Ⅰ.(11分)

叶肉细胞   蓝色 

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与碘液反应变成蓝色        C4    C3

C3与C4    2   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长素对植物生根的作用,以及根据所学知识和给出的实验结果推测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可能情况,并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见。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的原因,即两个实验组浓度相近,都很低,或都很高,促进生根作用不明显;两个实验组浓度一高一低,促进生根作用相近,都不明显。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1)不能有效分析实验结果。

①将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无差异,推断为组别太少或两实验组浓度差异太小。如:“应该设计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从高到低,配制多组溶液,进行培养”“我认为应将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换为5种或5种以上浓度,增加实验组,通过一次实验找出较易生根的两组a、b,再将a、b浓度细分为5组,再一次找出较易生根的两组c、d,再将浓度c、d细分,依次类推,多次实验即可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再如,“改变浓度差。三组扦插枝条无差异,说明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差小,应加大两种生长素浓度差。”“适当提高一种生长素类似物浓度,降低另一种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使这两种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上有明显差异。”

试题详情

②实验结果分析不全面。有的只考虑了浓度相近的情况,如“三组扦插枝条无差异有可能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不够,对实验产生的影响不明显。应加大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并且两种浓度相差应大些。”

有的只考虑了一个为高浓度,一个为低浓度时促进作用都很弱的情况。例1,改进方案:在该同学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分梯度地选取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多组,作为实验组,再与对照组比较,选取最适宜的浓度。理论依据:该同学选取的两种浓度,可能一个浓度过低无促进作用,另一个浓度过高出现抑制作用,故应在两浓度间选取并寻找最适浓度。

例2,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部影响如右图,上述两种浓度对植物根部的作用相同,说明正好取到了最适浓度两侧的浓度。

(2)不能灵活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根据情况对照实验,可以设置一组,也可以设置几组,甚至可以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本实验只有设置一系列才能发现差异,找出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而一部分学生,只设置一组或两组,很难达到实验目的。如:将一组实验组中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适当加大,使其促进植物生根快于蒸馏水中的植物;将第二组中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加大很多,使其抑制植物生根。

(3)缺乏实验操作训练,理想状态下考虑实验结果。如对题干中“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的理解,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完全一样,此时实验组浓度为曲线与横坐标轴相交处;另一种情况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两实验组浓度位于横轴之上,接近横轴之处。

(4)不能根据题设要求回答问题。试题要求回答“改进的方案”,考生回答的是“无差异的原因”。

(5)语言表述不准确。“两重性”答成“双重性”、“两面性”等。

[答案] Ⅱ.(13分)

(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

 

 

 

Ⅱ(2)在进行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时,一般需要剪去扦插枝条上的一部分叶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         ,同时还应使扦插环境保持较高的                 ,避免扦插枝条干枯。

 

[分析]本题考查了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1)将植物体的水分散失“蒸腾”与非生命体的水分散失“蒸发”混淆。如第一空答为“水分蒸发”。

(2)语言表述不通俗。第二空答为“湿润性”、“水浓度”、“水分”、“潮湿”。

 

[答案]Ⅱ.(2分)

(2)插条蒸腾失水    湿度

 

试题详情

31.(16分)

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亲本中的     蝇,并将其传给下一代中的     蝇。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染色体上没有该基因的等位基因,所以白眼这个性状表现伴性遗传。

得 分

 

 

Ⅱ.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现有基因型分别为XBXB 、XBYB、XbXb和XbYb的四种果蝇。

(1)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第一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          ,雌性的基因型是          ;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          ,雌性的基因型是          , 最终获得的后代中,截毛雄蝇的基因型是               ,刚毛雌蝇的基因型是              

(2)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应如何进行实验?(用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表示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了伴性遗传的两种情况,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的遗传和Y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的遗传,其中Y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的遗传是教材未涉及的内容,因此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具有变通、迁移能力,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Ⅱ(1)推出题干的“杂交”不局限于子一代间,可以在子一代和亲代间进行。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试题详情

(1)审题不仔细。Ⅱ(1)要求“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即第三代果蝇“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考生第五空答为XbYb、XBYb.该题失误还导致本题为Ⅱ(2)的搭桥不起作用. Ⅱ(2)的共性错误为:子一代个体间杂交,产生不完全符合要求的第三代个体.如案例1和案例2.案例3的问题在于题干” 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中的雌性截毛和雄性刚毛并未要求纯合,这属于审题出入.

试题详情


(2)生物学用语书写不规范。XBXb写成“XBXb”、“XBXb”、 ”bb”,雌写成“X”、

试题详情

“母”、“女”、或“♀”          ,  杂交符号写成×,只写基因型不写表现型等.

 

试题详情

[答案]31.(16分)

Ⅰ.

雌  雌  X  Y

Ⅱ.

(1)XbYb    XBXB   XBYb   XbXb   XbYb   XBXb

XBYB

XbXb

×

截毛雌蝇

刚毛雄蝇

试题详情

XbXb

截毛雌蝇

×

 

 

 

XbXb

XbYB

雌蝇均为截毛

雄蝇均为刚毛

 

 

(一)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复习,打好学科基础。

试题详情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教学大纲》和课本,全面落实《考试大纲》的各项要求。《考试大纲》知识列表中的9个部分,2007年试题考查了7个部分,《考试大纲》要求的4种能力,试题全部进行了考查。建议高三教学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落实每一个知识点,依据生物学学科特点,关注知识点的内涵、外延、区别、联系,突出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化落实双基,打好基础。

试题详情

2.适当训练,防止题海战术。高三复习中要以《考试大纲》和课本为依据,对知识和习题要有所区分,合理把握复习的深度和广度。要防止以做题代替复习,不求对知识的理解,大量重复训练。重复训练、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负担,并不一定能提高高考成绩,因为高考试题的知识点都是落脚在课本上,关键是理解不理解,会不会应用。应以考定教、以学定教、切不可以题定教。

试题详情

3.注意学科内综合,适当降低难度。高中生物是分章节教学的,理科综合能力考试,适当进行了学科内综合,一个题往往考查几个知识点。因此,高三生物教学要注意学科内综合,章节之间的相关知识,内在联系要作到融会贯通。

(二)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的基本方法,让能力提高有章可循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检索、迁移、假设、论证等思维方式的指导和训练,防止盲目的以做题代替复习,以讲题代替训练指导,教师减负、学生增负,复习质量下降的现象发生。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防止赶进度、提难度、大题量、快节奏等急功近利的浮躁教学培养出浮躁粗心的考生。

 

(三)完成考纲规定的每一个学生实验,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是《考试大纲》能力要求的重要方面,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对生物实验的考查较多,2007年第5题、30题Ⅰ和Ⅱ(1)、31(2)题都与实验有关。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相对薄弱,有些学校实验教学只是讲一讲,或教师演示,学生没有动手去做,体会不深刻,理解不透彻,因此答题中会出现各种问题。高三复习应该加强实验复习,有条件的学校要让学生重做考纲规定的实验,认真体会每一个必做实验所蕴涵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四)加强学生知识和技能形成规律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面向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精心组织教学的全过程,解决学生的审题不仔细、表达不完整不准确、生物学用语不规范、答题不合要求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加强生物学用语表示和生物学语言的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试题详情

                                                               2007.06.17

试题详情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