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肼和氧气在相同催化剂和不同温度下生成的产物如图所示.已知在800℃下,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①、②:
N2H4(g)+O2(g)$\stackrel{催化剂}{→}$N2(g)+2H2O(g) ①
N2H4(g)+2O2(g)$\stackrel{催化剂}{→}$2NO(g)+2H2O(g) ②
下列描述可说明两反应均达到平衡的是( )
N2H4(g)+O2(g)$\stackrel{催化剂}{→}$N2(g)+2H2O(g) ①
N2H4(g)+2O2(g)$\stackrel{催化剂}{→}$2NO(g)+2H2O(g) ②
下列描述可说明两反应均达到平衡的是( )
A. | v(N2)=v(NO) | |
B. | 反应①的△H保持恒定 | |
C. | 体系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 |
D. |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
5.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电站遭受地震损坏而发生了核泄漏,其中核泄露的一种放射源是碘-1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 | 碘-131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 | |
B. | 碘-131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 | |
C. | 具有放射性的碘-131原子比普通碘-127原子多4个中子 | |
D. | 131I2与127I2互为同位素 |
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索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①、②的Al所作的电极分别是d(填序号)
a.负极,负极 b.正极,正极
c.负极,正极 d.正极,负极
(2)写出实验③中的电极反应式:铝电极:2Al-6e-═2Al3+,石墨电极:6H++6e-═3H2↑.
(3)对比实验①和②,以及①和④中的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总结在原电池中电极作正极还是负极受哪些因素影响两个电极的相对活泼性;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
(4)解释实验⑤中,电流计指针偏向铝的原因Al钝化作正极,铜易失电子作负极,所以电流计指针偏向铝.
编号 | 电极材料 | 电解质溶液 | 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
① | Mg Al | 稀盐酸 | 偏向Al |
② | Al Cu | 稀盐酸 | 偏向Cu |
③ | Al 石墨 | 稀盐酸 | 偏向石墨 |
④ | Mg Al | NaOH溶液 | 偏向Mg |
⑤ | Al Cu | 浓硝酸 | 偏向Al |
(1)实验①、②的Al所作的电极分别是d(填序号)
a.负极,负极 b.正极,正极
c.负极,正极 d.正极,负极
(2)写出实验③中的电极反应式:铝电极:2Al-6e-═2Al3+,石墨电极:6H++6e-═3H2↑.
(3)对比实验①和②,以及①和④中的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总结在原电池中电极作正极还是负极受哪些因素影响两个电极的相对活泼性;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
(4)解释实验⑤中,电流计指针偏向铝的原因Al钝化作正极,铜易失电子作负极,所以电流计指针偏向铝.
2.将5.6g铁粉投入盛有200mL 含0.1mol硫酸的烧杯中,2min 时铁粉刚好溶解完全.如果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则该反应的平均速率可表示为( )
A. | v(Fe)=0.5 mol•L-1•min-1 | B. | v(H2SO4)=1 mol•L-1•min-1 | ||
C. | v(H2)=0.25 mol•L-1•min-1 | D. | v(FeSO4)=0.25 mol•L-1•min-1 |
1.常温常压下,向2L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A和B气体,发生反应2A(g)+2B(g)?2Q(g)+W(g),△H=M kJ•mol-1,3min后,反应达到平衡,相关数据如下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反应时间/min | n(A)/mol | n(B)/mol |
0 | 4 | 4 |
0.5 | 3.2 | |
2 | 2.4 | |
3 | 1.0 |
A. | 反应在前0.5min时,n(W)=0.6mol | |
B. | 2min时,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Q)=0.48mol/L•s | |
C. | 相同温度条件下,向平衡后的容器中再充入2mol Q和2mol W时,v(正)>v(逆) | |
D. | 相同温度下,平衡时的平衡常数为27L•mol-1 |
6.为测定某碳酸氢钠固体的纯度(杂质为氯化钠).称取10.0g此样品至于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测得反应过程中烧杯和药品的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如下(t0为起始时间):
计算:
(1)反应结束时,收集到CO2的体积(标准状况下);
(2)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反应时间/min | t0 | t1 | t2 | t3 | t4 | t5 | t6 |
烧杯和药品的总质量/g | 210.0 | 206.8 | 205.9 | 205.7 | 205.6 | 205.6 | 205.6 |
(1)反应结束时,收集到CO2的体积(标准状况下);
(2)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想用碳酸钠溶液与饱和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
(1)该复分解反应发生的理由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有沉淀生成,该反应能够发生;
(2)有人提出:实验时没有注意药品的用量,所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不纯.
猜想一:只含NaOH;
猜想二:含有NaOH和Na2CO3;
猜想三:含有NaOH和Ca(OH)2.
(3)为了验证猜想一成立,请你根据可选用的试剂,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填写以下表格.可选试剂:NaCl溶液、稀盐酸、Na2CO3溶液
0 168768 168776 168782 168786 168792 168794 168798 168804 168806 168812 168818 168822 168824 168828 168834 168836 168842 168846 168848 168852 168854 168858 168860 168862 168863 168864 168866 168867 168868 168870 168872 168876 168878 168882 168884 168888 168894 168896 168902 168906 168908 168912 168918 168924 168926 168932 168936 168938 168944 168948 168954 168962 203614
(1)该复分解反应发生的理由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有沉淀生成,该反应能够发生;
(2)有人提出:实验时没有注意药品的用量,所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不纯.
猜想一:只含NaOH;
猜想二:含有NaOH和Na2CO3;
猜想三:含有NaOH和Ca(OH)2.
(3)为了验证猜想一成立,请你根据可选用的试剂,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填写以下表格.可选试剂:NaCl溶液、稀盐酸、Na2CO3溶液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及结论 |
1 | 取少量所得溶液于试管中, 再滴入几滴稀盐酸 | 若无气泡产生,证明原溶液中不含有Na2CO3 |
2 | 另取少量所得溶液于试管中, 再滴入几滴Na2CO3溶液 | 若无沉淀产生,结合步骤1,猜想一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