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欲降低废水中重金属元素铬的毒性,可将Cr2O72-转化为Cr(OH)3沉淀除去.三种金属离子生成沉淀的pH如右表.
某含铬废水处理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1)C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四周期第ⅥB族.
(2)初沉池中加入明矾作沉降剂,其作用的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Al3++3H2O?Al(OH)3+3H+.
(3)请补充并配平以下反应池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r2O72-+3HSO3-+5H+=2Cr3++3SO42-+4H2O.
(4)根据“沉淀法”和“中和法”的原理,向沉淀池中加入NaOH溶液,此过程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OH-=H2O和Cr3++3OH-=Cr(OH)3↓.证明Cr3+沉淀完全的方法是取沉淀后的上层清液测定其pH,若pH≥8,则沉淀完全.
开始沉淀的pH | 完全沉淀的pH | |
Fe(OH)2 | 7.0 | 9.0 |
Fe(OH)3 | 1.9 | 3.2 |
Cr(OH)3 | 6.0 | 8.0 |
(1)C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四周期第ⅥB族.
(2)初沉池中加入明矾作沉降剂,其作用的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Al3++3H2O?Al(OH)3+3H+.
(3)请补充并配平以下反应池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r2O72-+3HSO3-+5H+=2Cr3++3SO42-+4H2O.
(4)根据“沉淀法”和“中和法”的原理,向沉淀池中加入NaOH溶液,此过程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OH-=H2O和Cr3++3OH-=Cr(OH)3↓.证明Cr3+沉淀完全的方法是取沉淀后的上层清液测定其pH,若pH≥8,则沉淀完全.
8.榴石矿石可以看作CaO、Fe2O3、A12O3、SiO2组成,由榴石矿石制取氯化钙和氧化铝的实验步骤如图1:
(1)榴石矿加盐酸溶解后,溶液里除了Ca2+外,还含有的金属离子是Fe3+、Al3+.
(2)对溶液进行操作时,控制溶液pH=9~10(有关氢氧化物沉淀的pH见下表)NaOH不能过量,若NaOH过量可能会导致Al(OH)3溶解,Ca(OH)2沉淀.
(3)①某同学在实验室中用图2甲装置制取CO2气体并通入溶液图2乙中,结果没有沉淀产生,可能的原因是盐酸挥发,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盐酸;为了能产生沉淀该同学对图甲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的方法为在甲与乙之间加一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
②若将二氧化碳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石灰 水变浑浊,混合体系中除存在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外,还存在溶解平衡,用方程式表示CaCO3(s)?Ca2+(aq)+CO32-(aq).
(1)榴石矿加盐酸溶解后,溶液里除了Ca2+外,还含有的金属离子是Fe3+、Al3+.
(2)对溶液进行操作时,控制溶液pH=9~10(有关氢氧化物沉淀的pH见下表)NaOH不能过量,若NaOH过量可能会导致Al(OH)3溶解,Ca(OH)2沉淀.
氢氧化物 | Fe(OH)3 | Al(OH)3 | Ca(OH)2 |
开始沉淀pH | 1.5 | 3.3 | 12.0 |
②若将二氧化碳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石灰 水变浑浊,混合体系中除存在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外,还存在溶解平衡,用方程式表示CaCO3(s)?Ca2+(aq)+CO32-(aq).
5.已知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为可逆反应,某小组同学对该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1)甲同学首先进行了实验1.
①写出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3++2I-?2Fe2++I2.
②加入KSCN溶液的目的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大量存在Fe3+.
③甲同学认为溶液不显红色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c(Fe3+)太低,故改进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2.
本实验改用0.1mol•L-1 KI溶液的目的是提高平衡时溶液中的c(Fe3+).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实验2中加入CCl4后上层溶液红色消失的原因:平衡1:2Fe3++2I-?2Fe2++I2平衡2:Fe3++3SCN-?Fe(SCN)3加入CCl4后,I2被CCl4萃取,平衡1正向移动,或c(Fe3+)降低,平衡2逆向移动,或c[Fe(SCN)3]降低,所以红色消失.
(2)甲同学认为“用CCl4萃取后上层溶液仍为棕黄色”的原因是I2未被充分萃取,但乙同学查阅资料得到信息:I2、I3-在水中均呈棕黄色,两者有如下关系:I2+I- I3-.于是提出假设:萃取后的溶液呈棕黄色的主要原因是存在I3-.
①为验证假设,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实验3.
实验3的结论是萃取后的溶液呈棕黄色的主要原因是存在I3-.
②甲同学依据乙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选用实验2中的试剂,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了更加严谨的实验,证明了平衡I2+I-?I3-的存在.
请你补充完整他设计的实验步骤:将实验2中下层紫红色溶液平均分成两份,分装于两支试管中,向试管1中加入1mL水,振荡、静置;向试管2中加入1mL0.1mol•L-1KI溶液,振荡、静置.
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试管1中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呈紫红色,试管2中液体分层,上层呈黄色,下层呈紫红色(或紫红色变浅).
(1)甲同学首先进行了实验1.
实验 1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ⅰ.取2mL 1mol•L-1 KI溶液,滴加0.1mol•L-1 FeCl3溶液3滴(1滴约为0.05mL,下同). | ⅰ.溶液呈棕黄色. | |
ⅱ.向其中滴加2滴0.1mol•L-1 KSCN溶液. | ⅱ.溶液不显红色. |
②加入KSCN溶液的目的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大量存在Fe3+.
③甲同学认为溶液不显红色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c(Fe3+)太低,故改进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2.
实验 2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ⅰ.取2mL 0.1mol•L-1 KI溶液,滴加0.1mol•L-1 FeCl3溶液3滴. | ⅰ.溶液呈棕黄色. | |
ⅱ.向其中滴加2滴0.1mol•L-1 KSCN溶液. | ⅱ.溶液显红色. | |
ⅲ.继续加入2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 | ⅲ.液体分层,上层红色消失,变为棕黄色,下层呈紫红色. |
(2)甲同学认为“用CCl4萃取后上层溶液仍为棕黄色”的原因是I2未被充分萃取,但乙同学查阅资料得到信息:I2、I3-在水中均呈棕黄色,两者有如下关系:I2+I- I3-.于是提出假设:萃取后的溶液呈棕黄色的主要原因是存在I3-.
①为验证假设,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实验3.
实验3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ⅰ.取1mL实验2中棕黄色的上层清液,再加入2mL CCl4,振荡、静置. | ⅰ.液体分层,上层呈黄色,下层呈紫红色. | |
ⅱ.取1mL饱和碘水,加入2mL CCl4,振荡、静置. | ⅱ.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
②甲同学依据乙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选用实验2中的试剂,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了更加严谨的实验,证明了平衡I2+I-?I3-的存在.
请你补充完整他设计的实验步骤:将实验2中下层紫红色溶液平均分成两份,分装于两支试管中,向试管1中加入1mL水,振荡、静置;向试管2中加入1mL0.1mol•L-1KI溶液,振荡、静置.
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试管1中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呈紫红色,试管2中液体分层,上层呈黄色,下层呈紫红色(或紫红色变浅).
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探究SO2与FeCl3溶液的反应,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夹持仪器已略去).
(1)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中产生的尾气应通人NaOH溶液.
(2)实验过程中需要配制100mL1mol/L FeCl3溶液(未用浓盐酸酸化),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100mL的容量瓶.
(3)该小组同学向5mL lmol/L FeCl3溶液中通人足量的SO2,溶液最终呈浅绿色,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加入NaOH稀溶液,则试管B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开始无现象,然后产生白色沉淀.
(4)该小组同学在(3)中实验时,发现溶液变为浅绿色需要较长时间,在此期间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棕黄色变成红棕色,没有观察到丁达尔现象,最终溶液呈浅绿色.
【查阅资料】Fe( HSO3)2+离子在溶液中呈红棕色且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被Fe3+氧化为SO${\;}_{4}^{2-}$.Fe(HSO3)2+与Fe3+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3++H2O+Fe(HSO3)2+═2Fe2++SO42-+3H+.
(5)为了探究如何缩短红棕色变为浅绿色的时间,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向步骤①和步骤②所得溶液中加入某种试剂,溶液立即出现蓝色沉淀,则该试剂中含有溶质的化学式是K3[Fe(CN)6].
(6)综合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的实验结论:
I.SO2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红棕色中间产物Fe(HSO3)2+离子;
Ⅱ.红棕色中间产物转变成浅绿色溶液是一个较慢的过程;
Ⅲ.加热、提高FeCl3溶液的酸性会缩短浅绿色出现的时间.
0 168306 168314 168320 168324 168330 168332 168336 168342 168344 168350 168356 168360 168362 168366 168372 168374 168380 168384 168386 168390 168392 168396 168398 168400 168401 168402 168404 168405 168406 168408 168410 168414 168416 168420 168422 168426 168432 168434 168440 168444 168446 168450 168456 168462 168464 168470 168474 168476 168482 168486 168492 168500 203614
(1)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中产生的尾气应通人NaOH溶液.
(2)实验过程中需要配制100mL1mol/L FeCl3溶液(未用浓盐酸酸化),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100mL的容量瓶.
(3)该小组同学向5mL lmol/L FeCl3溶液中通人足量的SO2,溶液最终呈浅绿色,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加入NaOH稀溶液,则试管B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开始无现象,然后产生白色沉淀.
(4)该小组同学在(3)中实验时,发现溶液变为浅绿色需要较长时间,在此期间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棕黄色变成红棕色,没有观察到丁达尔现象,最终溶液呈浅绿色.
【查阅资料】Fe( HSO3)2+离子在溶液中呈红棕色且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被Fe3+氧化为SO${\;}_{4}^{2-}$.Fe(HSO3)2+与Fe3+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3++H2O+Fe(HSO3)2+═2Fe2++SO42-+3H+.
(5)为了探究如何缩短红棕色变为浅绿色的时间,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② | 往5mL 1mol•LFeCl3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微热在较短时间内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
步骤③ | 往5mL重新配制的1mol•L-1 FeCl3溶液(用浓盐酸酸化)中通入SO2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短时间内发现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
(6)综合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的实验结论:
I.SO2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红棕色中间产物Fe(HSO3)2+离子;
Ⅱ.红棕色中间产物转变成浅绿色溶液是一个较慢的过程;
Ⅲ.加热、提高FeCl3溶液的酸性会缩短浅绿色出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