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半径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如下图1.E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D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C2-相同.试回答:
(1)元素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ⅣA族.
(2)与元素D离子所含电子数和质子数均相同的微粒是NH4+ (或H3O+).
(用化学式作答,下同)
(3)B和E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较弱的为H2SiO3.若用上图2中装置验证这两种酸的酸性强弱,则在装置中加入的试剂分别为:ⅠHNO3,ⅡNa2SiO3,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
(4)由以上五种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的物质,其组成和结构信息如下表:
物质 | 组成和结构信息 |
a | 含有A、C、D的盐 |
b | C、D组成的化合物,且原子数之比为1:1 |
c | 化学组成为AC2 |
②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分析 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E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则D处于IA族,E处于ⅣA族,E与A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者同周期,且E的原子半径较大,故A为碳元素、E为Si;最外层电子数C>B>4,且二者原子半径小于碳原子,故B、C处于第二周期,C利用形成离子C2-,故C为O元素,则B为N元素;D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O2-相同,且D处于IA族,故D为Na,(4)中由以上五种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物质,a是含有C、O、Na的盐,则a为Na2CO3,c的化学组成为AC2,则c为CO2,b是O、Na组成的化合物,且原子数之比为1:1,则b为Na2O2,据此解答.
解答 解: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E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则D处于IA族,E处于ⅣA族,E与A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者同周期,且E的原子半径较大,故A为碳元素、E为Si;最外层电子数C>B>4,且二者原子半径小于碳原子,故B、C处于第二周期,C利用形成离子C2-,故C为O元素,则B为N元素;D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O2-相同,且D处于IA族,故D为Na.
(1)元素E为Si,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Ⅳ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ⅣA族;
(2)元素D离子为Na+,与Na+所含电子数和质子数均相同的微粒是:NH4+ (或H3O+),故答案为:NH4+ (或H3O+);
(3)B和E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NO3、H2SiO3,酸性较弱的为H2SiO3,若验证这两种酸的酸性强弱,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则在装置中加入的试剂分别为:Ⅰ为HNO3,Ⅱ为Na2SiO3,发生反应:2HNO3+Na2SiO3=H2SiO3↓+2NaNO3,现象为:Ⅱ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
故答案为:HNO3;Na2SiO3;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
(4)由以上五种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物质,a是含有C、O、Na的盐,则a为Na2CO3,c的化学组成为AC2,则c为CO2,b是O、Na组成的化合物,且原子数之比为1:1,则b为Na2O2,
①a为Na2CO3,含有离子键、共价键,故答案为:离子键、共价键;
②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点评 本题考查结构位置性质关系应用,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注意理解掌握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实验事实.
A. | AlCl3 | B. | CO2 | C. | SiO2 | D. | H2S |
A. | C2H4 | B. | CaCl2 | C. | Na2O2 | D. | NH4NO3 |
A. | 原子序数是15 | B. | 它是非金属元素 | ||
C. | 磷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 | D. | 磷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30.97% |
A. | 少量二氧化硫与苛性钠溶液反应:SO2+2OH-=SO32-+H2O | |
B. | 过量稀盐酸加入纯碱中:CO32-+2H+=H2O+CO2↑ | |
C. | 铜粉与稀硫酸溶液反应:Cu+2H+=Cu2++H2↑ | |
D. | 在氯化铝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 |
A. | CH3CH2CH3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 | |
B. | 油脂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 | |
C. | 聚氯乙烯、麦芽糖和蛋白质均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
D. | CH3CH2OH与CH3CO18OH发生酯化反应所得混合液中,18O原子只存在于水分子中 |
A. | 丙酸甲酯 | B. | 已烷 | C. | 已烯 | D. | 二氯丁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