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某同学做元素周期律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记录现象时随手记在纸片上,不对应,需整理):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
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②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B.产生大量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④镁带与2mol•L-1的盐酸反应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⑤铝条与2mol•L-1的盐酸反应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验证Na、Mg、Al、S、Cl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的规律.
(2)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
(3)实验内容:
实验方案
(填序号)
实验现象
(填序号)
有关化学方程式
(4)实验结论: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5)请用物质结构理论简单说明具有上述结论的原因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分析 (1)实验涉及Na、Mg、Al、S、Cl第三周期元素对应化合物的性质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
(3)根据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溶液的酸碱性选取相应的实验现象;
(4)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实验的结论,涉及铜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5)原子的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利用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

解答 解:(1)分析每个实验可得出的结论:①③做的是镁、钠分别和水反应的实验,比较两者和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及两者碱性的强弱;②Cl2能从H2S中置换出硫;④⑤可分别得出镁、铝和盐酸置换反应的难易;⑥氢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把上述分析结果连成一个整体从中可比较出钠、镁、铝三种元素金属性强弱和氯、硫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所以其实验目的是验证Na、Mg、Al、S、Cl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的规律,
故答案为:验证Na、Mg、Al、S、Cl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的规律;
(2)回忆每个实验过程可知,这些实验要用到的仪器有: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等,故答案为: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
(3)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逐渐缩小,溶液变红色可知,该现象对应方案③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离子反应为2Na+2H2O=2Na++2OH-+H2↑,
由B.产生气体,气体可燃,溶液变浅红色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①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
由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的气体可燃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⑤铝条与2mol/L的盐酸反应,
由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燃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④镁带与2mol/L的盐酸反应,
由F.生成淡黄色沉淀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②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发生的离子反应为H2S+Cl2=2H++2Cl-+S↓,
由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⑥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发生的反应为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
故答案为:

实验方案
(填序号)
实验现象
(填序号)
有关化学方程式
A2Na+2H2O═2NaOH+H2
BMg+2H2O Mg(OH)2+H2
DMg+2HCl═MgCl2+H2
C2Al+6HCl═2AlCl3+3H2
EAlCl3+3NaOH═Al(OH)3↓+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FH2S+Cl2═2HCl+S↓
(4)实验可知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则实验结论为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故答案为: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5)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所以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故答案为: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实验来验证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明确现象和结论的关系及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9.乙二酸( HOOC-COOH)俗称草酸,易溶于水,电离常数K1=5.4×10-2,K2=5.4×10-5,其盐草酸钙和草酸氢钙均为白色不溶物.无色晶体H2C2O4•2H2O称为草酸晶体,其熔点为101.5℃.草酸晶体失去结晶水得无水草酸,它在157℃升华.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向盛有2mL饱和NaH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乙二酸浓溶液,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HCO3-+H2C2O4=2H2O+2CO2↑+C2O42-.(碳酸:K1=4.4×10-7
(2)向试管A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二酸溶液,按下图Ⅰ组装好装置,加热3-5min.在装有饱和Na2CO3溶液的试管B中有油状且带有香味的液体产生.B中导管口在液面上而不伸入液面下的原因是防止倒吸.写出乙二酸与少量乙醇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已知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H2C2O2$\stackrel{187℃}{→}$H2O+CO2↑+CO↑
利用图Ⅱ①和图Ⅱ②加热草酸晶体(夹持仪器忽略),以验证草酸受热是否分解.连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的现象是:
图Ⅱ①:试管里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
图Ⅱ②:试管里澄清石灰水只变浑浊.
能验证草酸受热分解的装置是①(填图Ⅱ中的编号“①”或“②”).
(4)图Ⅱ①中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草酸蒸气,防止生成草酸盐沉淀对CO2的检出造成干扰.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