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草酸钴用途广泛,可用于指示剂和催化剂制备.一种利用水钴矿[主要成分为Co2O3,含少量Fe2O3、Al2O3、MnO、MgO、CaO等]制取CoC2O4•2H2O工艺流程如图1:已知:①浸出液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有H+、Co2+、Fe2+、Mn2+、Ca2+、Mg2+、Al3+等;
②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 | Fe(OH)3 | Fe(OH)2 | Co(OH)2 | Al(OH)3 | Mn(OH)2 |
完全沉淀的pH | 3.7 | 9.6 | 9.2 | 5.2 | 9.8 |
(2)NaClO3的作用是将浸出液中的Fe2+氧化成Fe3+,产物中氯元素处于最低化合价.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3-+6Fe2++6H+=6Fe3++Cl-+3H2O.
(3)请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Na2CO3能使浸出液中Fe3+、Al3+转化成氢氧化物沉淀的原因:R3++3H2O?R(OH)3+3H+,加入碳酸钠后,H+与CO32-反应,使水解平衡右移,从而产生沉淀.
(4)萃取剂对金属离子的萃取率与pH的关系如图2所示.
滤液Ⅱ中加入萃取剂的作用是除去Mn2+;使用萃取剂适宜的pH是B.
A.2.0~2.5 B.3.0~3.5 C.4.0~4.5 D.5.0~5.5
(5)“除钙、镁”是将溶液中Ca2+与Mg2+转化为MgF2、CaF2沉淀.已知Ksp(MgF2)=7.35×10-11、Ksp(CaF2)=1.05×10-10.当加入过量NaF后,所得滤液$\frac{c(M{g}^{2+})}{c(C{a}^{2+})}$=0.7.
分析 含钴废料中加入盐酸和亚硫酸钠,可得CoCl2、AlCl3、FeCl2、MgCl2、CaCl2、MnCl2,加入NaClO3,可得到FeCl3,然后加入Na2CO3调pH至5.2,可得到Fe(OH)3、Al(OH)3沉淀,过滤后所得滤液主要含有CoCl2、MgCl2、CaCl2、MnCl2,向溶液中加入NaF溶液,除去钙镁离子,然后过滤得到的滤液中II中加入萃取剂,萃取后溶液加入草酸铵,得到草酸钴,
(1)亚硫酸钠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性离子;
(2)NaClO3具有氧化性,能将浸出液中的Fe2+氧化成Fe3+,自身被还原生成氯离子,同时生成水;
(3)Fe3+、Al3+水解导致溶液呈酸性,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从而促进水解平衡向右移动;
(4)滤液Ⅱ中加入萃取剂的作用是除去锰离子;根据图知,调节溶液PH在3.0~3.5之间,可使Mn2+完全沉淀,并防止Co2+转化为Co(OH)2沉淀;
(5)当加入过量NaF后,所得滤液$\frac{c(M{g}^{2+})}{c(C{a}^{2+})}$=$\frac{\frac{{K}_{sp}(Mg{F}_{2})}{c({F}^{-})^{2}}}{\frac{{K}_{sp}(Ca{F}_{2})}{c({F}^{-})^{2}}}$=$\frac{{K}_{sp}(Mg{F}_{2})}{{K}_{sp}(Ca{F}_{2})}$.
解答 解:含钴废料中加入盐酸和亚硫酸钠,可得CoCl2、AlCl3、FeCl2、MgCl2、CaCl2、MnCl2,加入NaClO3,可得到FeCl3,然后加入Na2CO3调pH至5.2,可得到Fe(OH)3、Al(OH)3沉淀,过滤后所得滤液主要含有CoCl2、MgCl2、CaCl2、MnCl2,向溶液中加入NaF溶液,除去钙镁离子,然后过滤得到的滤液中II中加入萃取剂,萃取后溶液加入草酸铵,得到草酸钴,
(1)亚硫酸钠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性离子Fe3+、Co3+,所以浸出过程中加入Na2SO3的目的是将Fe3+、Co3+还原,故答案为:Fe3+、Co3+;
(2)NaClO3具有氧化性,能将浸出液中的Fe2+氧化成Fe3+,自身被还原生成氯离子,同时生成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O3-+6Fe2++6H+=6Fe3++Cl-+3H2O,
故答案为:ClO3-+6Fe2++6H+=6Fe3++Cl-+3H2O;
(3)Fe3+、Al3+水解导致溶液呈酸性,水解方程式为R3++3H2O?R(OH)3+3H+,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从而促进水解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氢氧化铁、氢氧化铝沉淀,
故答案为:R3++3H2O?R(OH)3+3H+,加入碳酸钠后,H+与CO32-反应,使水解平衡右移,从而产生沉淀;
(4)根据流程图可知,此时溶液中存在Mn2+、Co2+金属离子;
由萃取剂对金属离子的萃取率与pH的关系可知,调节溶液PH在3.0~3.5之间,可使Mn2+完全沉淀,并防止Co2+转化为Co(OH)2沉淀,
故答案为:除去溶液中的Mn2+;B;
(5)当加入过量NaF后,所得滤液$\frac{c(M{g}^{2+})}{c(C{a}^{2+})}$=$\frac{\frac{{K}_{sp}(Mg{F}_{2})}{c({F}^{-})^{2}}}{\frac{{K}_{sp}(Ca{F}_{2})}{c({F}^{-})^{2}}}$=$\frac{{K}_{sp}(Mg{F}_{2})}{{K}_{sp}(Ca{F}_{2})}$=$\frac{7.35×1{0}^{-11}}{1.05×1{0}^{-10}}$=0.7,故答案为:0.7.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分离和提纯,为高频考点,涉及溶度积常数计算、沉淀与pH的关系、盐类水解、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点,明确实验原理是解本题关键,知道涉及的操作方法及发生的反应,难点是溶度积常数计算,题目难度中等.
A.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均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 |
B. |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 |
C. | 需要加热才能够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 |
D. |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
A. | 升高温度 | B. | 降低温度 | C. | 使用催化剂 | D. | 增大CO浓度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 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比为2:2:1的状态
③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A. | ①③ | B. | ②③④ | C. | ②③ | D. | ①④ |
固体$\stackrel{稀盐酸}{→}$淡黄色溶液$\stackrel{试剂1}{→}$淡红色溶液$\stackrel{新制氯水}{→}$淡红色溶液$→_{时间后}^{一般}$溶液褪色
(1)固体溶于稀盐酸的化学方程式为Fe3O4+8HCl=2FeCl3+FeCl2+4H2O;
(2)试剂1的化学式是KSCN;加入试剂1后呈红色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Fe3++3SCN-=Fe(SCN)3.
(3)加入新制氯水后溶液红色加深的原因是(用化学用语和必要文字解释)2Fe2++Cl2=2Fe3++2Cl-
(4)某一同学在实验中由于加入了过量新制氯水,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深红色褪去,为了探究溶液褪色的原因,另有四位同学进行了下表的猜想,你认为丁同学的猜想会是什么?(提示:SCN-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
编 号 | 猜 想 |
甲 | 溶液中的+3价Fe又被还原为+2价Fe |
乙 | 溶液中的+3价Fe被氧化为更高的价态 |
丙 | 新制的氯水具有漂白性,将该溶液漂白 |
丁 | ? |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 | 结 论 |
说明丁同学的猜想是合理的 |
A. |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 |
B. |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 |
C. |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 |
D. | 化学反应一定有新物质的生成,但不一定有能量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