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X、Y、Z、W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种气体.已知:X、Y、Z三种气体都能对大气造成污染,在工业上都可以用碱液吸收;X是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物质;Y是一种单质,通常状况下是黄绿色,它的水溶液具有漂白作用;Z是硝酸工业和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之一,能与水反应;W气体的水溶液滴入酚酞变红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X、Y两种气体按物质的量之比1:1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l2+SO2+2H2O=2HCl+H2SO4;
(2)科学家发现,Z在催化剂条件下能与W反应,反应产物中的单质应是(填化学式)N2;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则其中的氧化剂是(填化学式)NO2.
(3)在Z与水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4)检验W气体的方法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证明该气体为NH3.
分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X是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物质”可能为二氧化硫,“Y是一种单质,它的水溶液具有漂白作用”可能为氯气,“Z是硝酸工业的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之一,能与水反应”可能为二氧化氮,“W气体的水溶液滴入酚酞变红色”,则知为碱性,为氨气.代入检验推测结果.
解答 解:X、Y、Z三种气体都能对大气造成污染,在工业上都可以用碱液吸收,说明这三种气体能和碱反应,X是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化石中含有S元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性酸雨的主要气体,所以X是SO2;Y是一种单质,它的水溶液具有漂白作用,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且氯气有毒,所以Y是Cl2;Z是硝酸工业和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之一,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的氮氧化物是二氧化氮,则Z是NO2,结合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得到两种酸中,一种含有氯元素,一种含有硫元素,可以据此来判断.故X、Y两种气体按物质的量之比1:1,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SO2+H20=2HCl+H2SO4,
故答案为:Cl2+SO2+H20=2HCl+H2SO4;
(2)科学家发现,Z在催化剂条件下能与W反应,即二氧化氮和氨气的反应(即6NO2+8NH3$\frac{\underline{\;催化剂\;}}{\;}$7N2+1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推测反应产物中的单质应是 N2;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则失氧的为氧化剂,故为 NO2,
故答案为:N2,NO2;
(3)在Z与水的反)应中,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即3NO2+H2O=2HNO3+NO),则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
故答案为:1:2;
(4)因为氨气为碱性气体,则检验W气体的方法是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证明该气体为NH3.
故答案为: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证明该气体为NH3.
点评 本题考查了无机物的推断,根据物质毒性、溶解性、化学性质等来分析解答,知道形成酸雨的气体,难度中等.
A. | HCl比H2S稳定 | B. | 常温下Cl2为气体,S单质为固体 | ||
C. | 单质S可以在空气中燃烧Cl2不能 | D. | 溶于水时HCl是强酸而H2S是弱酸 |
①升高温度 ②加入正催化剂 ③增大反应物浓度 ④将块状固体反应物磨成粉末 ⑤增大压强.
A. | ①②③④ | B. | ①②④⑤ | C. | ①③④⑤ | D. | ①②③④⑤ |
A. | 4Fe+3O2═2Fe2O3 | B. | O2+4e-+2H2O═4OH- | ||
C. | 4Fe(OH)2+O2+2H2O═4Fe(OH)3 | D. | Fe+2H+═Fe2++H2↑ |
A. | pH=1的溶液:Na+、Fe3+、SO${\;}_{4}^{2-}$、NO${\;}_{3}^{-}$ | |
B. | 滴入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中:K+、HCO${\;}_{3}^{-}$、Cl-、CO${\;}_{3}^{2-}$ | |
C. | c(OH-)=1.0×10-13mol•L-1的溶液中:SO${\;}_{3}^{2-}$、SiO${\;}_{3}^{2-}$、NO${\;}_{3}^{-}$、K+ | |
D. | c(I-)=0.1 mol•L-1的溶液中:Na+、NH${\;}_{4}^{+}$、ClO-、SO${\;}_{4}^{2-}$ |
甲同学:取少量卤代烃,加入NaOH的水溶液,加热,冷却后,加入AgNO3溶液,若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为溴代烃.
乙同学:取少量卤代烃,加入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冷却后,用硝酸酸化,加入AgNO3溶液,若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为溴代烃.
关于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评价正确的是( )
A. | 甲同学的方案可行 | |
B. | 乙同学的方案可行 | |
C. | 甲、乙两位同学的方案都有局限性 | |
D. | 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所涉及的卤代烃的性质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