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学生讨论生产生活实际中产品的使用,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制备的重要作用,交流自己的看法。
化学史的教学:了解化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明、发现、成果。
交流与讨论:化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学习化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研究,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方法。为
了简便地描述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规律,还要使用化学符号。
活动探究: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热。
总结:不同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成分--元素。
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构成。
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
介绍观察的内容: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边的蜡烛熔化、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蜡烛燃烧变少了,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
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熔化-气化-燃烧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矿石粉碎 酒精挥发 海水晒盐 食物腐败 碘升华 火药爆炸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的现象: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能根据这些判断某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等,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3、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参与交流与讨论观点。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重点与难点:
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形成。
教与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讨论化学研究的对象。
提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焰火为什么如此艳丽?石灰岩洞是怎样形成的等。
2、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 1 2 3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初步概念。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