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口号,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B.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D.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
9.春秋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有( )
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
②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③加强了统一趋势
④有利于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
7.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井田制瓦解 B. 分封制崩溃 C. 诸侯野心大 D. 周王室衰微
6.《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5.下列各项中,表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的是( )
A. 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B.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C. 周王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D. 打败了不向周王纳贡的楚国
4.管仲在齐的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
A.经济实力发展 B.军事力量加强
C.社会性质变化 D.实现称霸目标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 )
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 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
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 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
2.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