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思想

①儒家思想

   Ⅰ春秋后期产生,创始人为孔子,提倡“仁”,强调“礼”。但未被统治者重视

   Ⅱ战国时期经孟子发展,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Ⅲ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Ⅳ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Ⅴ明末清初,儒家思想受到进步思想家冲击

   Ⅵ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Ⅶ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吃人的礼教,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严重动摇

   Ⅷ认识

   儒家思想宣扬天人感应,提出大一统,迎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丰富、优秀的内涵

②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平民阶级利益,在当时是进步思想

③法家

   韩非子主张进行政治改革,提出法治思想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代表新型地主阶级  利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成为秦统一全国后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易造成暴政

④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创立,其学说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战国庄子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

⑤唯物思想

   Ⅰ战国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Ⅱ东汉王充对神学进行批判,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人死不会变成鬼,反对“天人感应”说

   Ⅲ南朝范缜抨击佛教,主张形神相即

Ⅳ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唯器”的唯物观点;提出运动是绝对的和“趋时更新”的革新思想  

⑥宗教

   Ⅰ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造白马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传播

   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途径,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也使佛教艺术兴盛

  Ⅱ道教

   东汉时,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形成道教,主要经典为《太平经》,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长生不老,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神仙体系

2.近代思想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揭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序幕

②洪仁玕撰《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封建陈腐观念,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君主立宪,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⑤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⑥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冲击封建正统思想,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1.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建立“人间天国”

②评价: 

   Ⅰ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Ⅱ空想性(落后性):绝对平均无法实现;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固定小农经济,排斥商品经济

③未能实行的原因  

   Ⅰ没有安定环境(客观、直接)

   Ⅱ空想性(主观、根本)

2.民族资产阶级:民生主义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门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②评价: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不是彻底的十地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①民主革命时期

  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

   目的: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基本任务;调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

   核心措施: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土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

  Ⅱ抗日战争时期:地土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目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根据地困难

   核心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Ⅲ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

   原因:抗战胜利后,农民迫切需要获得土地

   核心措施: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建国后

  Ⅰ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措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巩固政权;解放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Ⅱ1953-1856年: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措施: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Ⅲ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核心措施: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作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Ⅳ改革开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山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措施: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城市化发展

专题五   中国思想文化

1.中国近代的工业化

①近代前期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阶段)

②近代后期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相继受到日本侵华和美国资本的冲击,以及官僚资本的排挤,发展艰难

③认识  

   中国早期工业化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抵制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排挤,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最初由洋务派领导,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未能掌握现代化的领导权

   缺少必要的资本积累,技术、人才准备不足,主要动力来自于外部

   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

2.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的探索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规定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的总任务

①1949-1956年

   Ⅰ工业化成就: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置于东北地区,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Ⅱ经济体制

   内容: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苏联的影响;重工业建设的需要

   影响;对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过积极作用,但日益显露出严重的弊端

②1956-1966

   Ⅰ工业化成就: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实现石油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

   Ⅱ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

③1966-1978

   受“文革”干扰,经济建设损失巨大,但仍有一定成绩

④1978-1992

   Ⅰ工业化成就:基本建没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

   Ⅱ经济体制

   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作用:增强企业活力,解放生产力,工业成就显著

⑤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

   作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迈向21世纪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过程

   Ⅰ先秦到东汉: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农业区居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Ⅱ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的农业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Ⅲ隋唐时期;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大下足”的谚语的出现为标志,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Ⅴ元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认识

   经济重心的迁移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关系密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基本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时期

   人口的迁移是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因素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转移有密切联系,但不完全同步

 

2.近现代经济重心

①概况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的民族工业形成并发展,东部地区首先开始以工业为特征的近代化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放在东部沿海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的建设重心置于东北地区,形成重工业基地。但全国经济中心仍在东部沿海。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兴起,东西部差距扩人。日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的崛起

②认识

   近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保持了我国经济重心地位。其原因有:

   近代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外商企业集中;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人们思想观念较开放,文化先进,有利于经济发展

   国家对东部地区投资较大,政策优惠

自然条件较好

 0  330904  330912  330918  330922  330928  330930  330934  330940  330942  330948  330954  330958  330960  330964  330970  330972  330978  330982  330984  330988  330990  330994  330996  330998  330999  331000  331002  331003  331004  331006  331008  331012  331014  331018  331020  331024  331030  331032  331038  331042  331044  331048  331054  331060  331062  331068  331072  331074  331080  331084  331090  331098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