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因果型选择题
通常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题干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的原因/目的/条件”;另一种形式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题干中常出现的词语为“……的影响/结果/意义”等。
(1)如何判断备选项是因是果
备选项所述事件的时间早于题干中的事件的时间,则该选项中的事件不可能是结果,有可能是原因;反之,则有可能是结果。
(2)“深远影响”类解题技巧
类似的问法有“深刻影响”、“最重要影响”等,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①历史事件的影响或结果是否造成了客观事实,造成客观事实的才可能成为最重要结果;反之,则不可能。
②根据历史事件影响的广度、深度及力度等程度进行判断。
③根据历史事件的性质进行判断,影响的重要与否多受到事件的性质限制。能够体现事件性质的影响有可能是最重要影响。
[例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是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重农抑商
[分析]通过相关措施的存在时间,不难看出“县制”至今尚存,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例6]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有重要地位,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C、维护了清朝统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分析]ABC虽在一定程度实现,但从长远来看并未真正实现,只有D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此外,根据洋务运动的性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也可肯定D项。
(3)“直接原因”类解题技巧
直接原因是指不须其他媒介而引发历史结果的偶然因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a、历史事件发生的“借口”、“导火线”、“自然灾害”即是直接原因
b、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观动机判断直接原因
[例7]英国向中国偷运鸦片的直接原因是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
C、打开中国市场
D、西方工业化经济的驱动
[分析]A项属于主观动机,C、D两项是根本原因。
c、根据事件相关的直接程度确定直接原因
[例8](2002年上海春季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
C、“避敌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
[分析]长征主要是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密切相关,故选D项。
(4)“根本原因”类解题技巧
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此类试题的题干用语多采用“最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条件/目的”、“本质上因为”等,此类选择题的解答须掌握以下原则: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例9]19世纪70年代,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D、资本家对企业的兼并和联合
[分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可确定C项。
[例10]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社会混乱,而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发展。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逐渐确立
B、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发展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的高
[分析]利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可以确定A项。战争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破坏,但战国的经济却得到了发展,主要是由于新的生产关系--封建的生产关系得以逐步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指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的地位和关系、分配形式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1]14-18世纪西欧社会变革不断,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宗教的腐朽 B、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新航路开辟的推动 D、文化教育的发展
[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属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选择B项。
[例12]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开始学习西方发展经济,但最终一败一成,这主要是由于
A、是否得到政府支持 B、是否引进技术 C、是否改变封建制度 D、是否发展近代教育
[分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故选择C项。
c、阶级属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例1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在斗争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矛盾有时上升为主要矛盾
B、两党对日本侵略认识程度不同
C、反映出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
D、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分析]答案:D。
[例1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适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分析]答案:A。
注意:阶级关系实际上是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因此当选项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时,应优先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考虑。
如[例14]中若有“小农经济的落后”,则为最佳。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这些事件失败,从阶级属性考虑其失败的根本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而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考虑其根本在于“民族资本发展水平低下”(最佳)。
d、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内因决定外因,是事物处在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是事物处在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如[例14],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故A项作为内因对失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e、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发展,应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社会性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例15]中国近代史之所以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由于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分析]根据主次矛盾的原理,D项很像正确答案,但是D项表述错误。故退而求其次,选择C项,因为C项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可以看作决定因素。
f、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物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就会有相应的思想和行为。在判断文学、艺术、思想等社会意识的根源是,就要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客观存在的社会存在方面着手。
[例1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这主要因为
A、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突出人的作用
B、宗教改革动摇了天主教的地位
C、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天圆地方”学说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分析]“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属于社会意识,这与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对自由劳动力和人口自由流动的需求有关。故选择A项。(利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亦可佐证)
g、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主观意识/认识对客观存在的物质/实践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和认识会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
[例17]对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局面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影响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分析]答案为C项,这是当时经济建设中“左倾”思想的具体体现。
(5)主要原因类
首先可以考虑根本原因。其次可以采取类似于“最佳选择”(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