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⑴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作用: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③小农经济也是中国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④它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专题纵横: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第一:基本线索: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第二:名称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名。
第三:内容: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生产方式: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争取他们的劳动。
第四: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2.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
(2)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3)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弱点: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评价: 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的发展。
(6)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3.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