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仁”的学说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D
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③万物皆源于“仁” ④反对阶级差别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
①②
2.(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B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是 A
A.气节,健全人格
B.性本善,舍生取义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爱友善,以德服人
4.(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D
A.墨子
B.孙子
C.孟子
D.韩非子
5.(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B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6.(福建省莆田四中2008届高三4月月考)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 C
A.人的生存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7.(福建省莆田四中2008届高三4月月考)庄子是先秦诸子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他的散文总体特色是: B
A.刚柔相济,游扬雄肆
B.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C.严肃凝重,深沉慷慨
D.感情真挚,叙事见长
8.(福建省莆田四中2008届高三4月月考)“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B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9.(浙江省舟山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是2007年祭孔大典推荐的五句奥运会迎宾语,这五句迎宾语体现的人文奥运理念包括 D
①团结友爱 ②崇尚道德 ③和睦相处 ④和平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韩非认为:除国君外,无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此主张的主要意图为 C
A.以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 B.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否定贵族特权,维护君主专制 D.否定贵族特权,缓和社会矛盾
11.(湖南省湘潭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10月月考)《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D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12.(河北省衡水中学200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着“半部天书(《论语》治天下)”,其含义是 C
A.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B.他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C.孔子思想学说影响深刻 D.《论语》宣扬“君权神授”
13.(北京101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我们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的依据是 A
①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③他强调“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④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北京101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正确的是 D
①老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②孔子--“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③墨子--“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④韩非子--“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河南省郾城高中2009届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此言论属于 D
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 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
C.法家实行法治的思想 D.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16.(江苏省启东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17.(福建省龙岩一中2009届高三5次月考)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B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18.(湖北省黄冈市蕲春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四次测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19.
(江苏省镇江市2009届高三三次调研)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C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河南省豫南七校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管子•任法》说:“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C
A.法律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 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C.法律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体现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