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某混合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如下表所示:
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
(1)探究一:
甲同学取一定量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n)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阳离子是Mg2+、Fe3+、Ag+,一定不存在的阴离子是CO32-、AlO2-;含有的阳离子其对应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H+、NH4+、Al3+为2:3:1;
②请写出沉淀减少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H)3+OH-=AlO2-+2H2O.
(2)探究二:
乙同学检测到该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l-、Br-、I-,若向1L该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2,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与通入Cl2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起始至通入Cl2的体积为22.4L时,溶液中发生反应总的离子方程式为4Cl2+2Br-+6I-=8Cl-+Br2+3I2;
②原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2:1.
可能大量含有的阳离子 | H+、Ag+、Mg2+、Al3+、NH4+、Fe3+ |
可能大量含有的阴离子 | Cl-、Br-、I-、CO32-、AlO2- |
(1)探究一:
甲同学取一定量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n)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阳离子是Mg2+、Fe3+、Ag+,一定不存在的阴离子是CO32-、AlO2-;含有的阳离子其对应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H+、NH4+、Al3+为2:3:1;
②请写出沉淀减少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H)3+OH-=AlO2-+2H2O.
(2)探究二:
乙同学检测到该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l-、Br-、I-,若向1L该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2,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与通入Cl2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Cl2的体积(标准状况) | 11.2L | 22.4L | 28.0L |
n(Cl-) | 2.5mol | 3.5mol | 4.0mol |
n(Br-) | 3.0mol | 2.5mol | 2.0mol |
n(I-) | x mol | 0 | 0 |
②原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2:1.
2.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矿,其主要成分是MnO2.1991年由Allen等人研究,用硫酸淋洗后使用不同的方法可制备纯净的MnO2,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化学析出时用NaClO3作析出试剂,每生成0.05mol MnO2时消耗0.02mol NaClO3.根据以上工艺流程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已知:化学析出时用NaClO3作析出试剂,每生成0.05mol MnO2时消耗0.02mol NaClO3.根据以上工艺流程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步骤Ⅰ中的试剂甲必须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 |
B. | 步骤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O3-+5Mn2++4H2O=5MnO2+Cl2↑+8H+ | |
C. | 若用电解法,则MnO2将在阳极产生,电极反应式为Mn2+-2e-+2H2O═MnO2+4H+ | |
D. | 测定步骤Ⅰ所得溶液中Mn2+的含量可采用先将Mn2+转化为Mn,然后再用0.1 mol•L-1HCl标准溶液滴定的方法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构造原理”是所有原子随原子序数递增,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律
②4s轨道的能量一定比3d轨道的能量低
③同一电子层中三个p轨道的能量一定相等
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为总原则.
①“构造原理”是所有原子随原子序数递增,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律
②4s轨道的能量一定比3d轨道的能量低
③同一电子层中三个p轨道的能量一定相等
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为总原则.
A. | ①② | B. | ②③④ | C. | ②④ | D. | ①③ |
20.以NO、O2,熔融NaNO3,组成的燃料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在使用过程中石墨I生成NO2,Y为一种氧化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石墨Ⅱ电极为正极 | |
B. | Y为N2O5 | |
C. | 石墨Ⅰ电极方程式为NO+O2--2e-=NO2 | |
D. | 不能用NaNO3水溶液代替熔融NaNO3 |
19.为研究SO2气体的性质,某小组设计完成如图实验.
(Ⅰ)将适量纯的SO2气体通入到下列溶液中产生现象如下:
(1)实验②中通入一段时间后才渐渐产生黄色沉淀,表现SO2的氧化性和水溶液酸性;实验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S2-+5SO2+2H2O=3S↓+4HSO3-;
(Ⅱ)某小组探究铜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将铜与浓硫酸在烧瓶中共热时,液面上产生大量白雾,铜表面先变黑后渐渐溶解;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品红溶液和BaCl2溶液,品红溶液褪色,却意外发现BaCl2溶液也能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所得灰绿色溶液下沉积少量白色固体,倾倒出液体后的白色固体小心加水,溶解后溶液呈蓝色.
【查阅资料】:①Cu2S不溶于稀硫酸,能够溶于热的稀硝酸中,且产生SO42-离子.
②98.3%浓硫酸的沸点:339℃;纯硫酸温度高于500℃部分分解;
(2)对产生的气体通入使BaCl2溶液产生沉淀原因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a)若考虑装置中的空气中某成分作用于SO2使之产生沉淀,为消除这一因素,装置的选择与连接顺序为CAD;(选给定3个装置,见如图)
(b)利用所设计的装置进行实验依然发现BaCl2溶液产生沉淀,则可能的原因是浓硫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则排除此因素,装置选择和连接顺序为ACD;(给定装置,如图)
(3)探究上述实验过程中铜表面产生的黑色固体组成,某同学猜想可能为CuO或Cu2S的一种,将不溶解的表面有黑色物质附着的铜滤出、清洗、干燥、磨碎.
下列实验设计能够确认上述同学猜想的是( )
A、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硝酸加热观察是否溶解,试管口是否有气体变浅棕色;
B、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硫酸充分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C、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硝酸加热溶解,加入BaCl2检验SO42-离子是否产生.
(4)取上述反应的烧瓶中残留物制备CuSO4•5H2O晶体,残留物去除不溶物后中缓缓加入适量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该晶体.
(Ⅰ)将适量纯的SO2气体通入到下列溶液中产生现象如下:
溶液 | ①品红溶液 | ②Na2S | ③BaCl2 | ④Ba(OH)2 | ⑤Ba(NO3)2 |
现象 | 溶液褪色 | 黄色沉淀 | 无明显现象 | 白色沉淀 | 白色沉淀 |
(Ⅱ)某小组探究铜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将铜与浓硫酸在烧瓶中共热时,液面上产生大量白雾,铜表面先变黑后渐渐溶解;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品红溶液和BaCl2溶液,品红溶液褪色,却意外发现BaCl2溶液也能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所得灰绿色溶液下沉积少量白色固体,倾倒出液体后的白色固体小心加水,溶解后溶液呈蓝色.
【查阅资料】:①Cu2S不溶于稀硫酸,能够溶于热的稀硝酸中,且产生SO42-离子.
②98.3%浓硫酸的沸点:339℃;纯硫酸温度高于500℃部分分解;
(2)对产生的气体通入使BaCl2溶液产生沉淀原因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a)若考虑装置中的空气中某成分作用于SO2使之产生沉淀,为消除这一因素,装置的选择与连接顺序为CAD;(选给定3个装置,见如图)
(b)利用所设计的装置进行实验依然发现BaCl2溶液产生沉淀,则可能的原因是浓硫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则排除此因素,装置选择和连接顺序为ACD;(给定装置,如图)
(3)探究上述实验过程中铜表面产生的黑色固体组成,某同学猜想可能为CuO或Cu2S的一种,将不溶解的表面有黑色物质附着的铜滤出、清洗、干燥、磨碎.
下列实验设计能够确认上述同学猜想的是( )
A、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硝酸加热观察是否溶解,试管口是否有气体变浅棕色;
B、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硫酸充分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C、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硝酸加热溶解,加入BaCl2检验SO42-离子是否产生.
(4)取上述反应的烧瓶中残留物制备CuSO4•5H2O晶体,残留物去除不溶物后中缓缓加入适量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该晶体.
17.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制备PCl3的实验装置(部分仪器已省略):
有关物质的部分性质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戊的名称为冷凝管.
(2)实验时甲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3)乙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氯化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丙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其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
(4)向仪器丁中通入干燥、纯净的Cl2之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2,其目的主要是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与PCl3反应.
(5)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Cl2,防止污染环境;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影响产品纯度(答出一条即可).
(6)PCl3粗产品中常含有POCl3、PCl5等,加入黄磷(化学式用P表示)经加热除去PCl5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PCl5+2P$\frac{\underline{\;\;△\;\;}}{\;}$5PCl3,后通过蒸馏(填实验操作名称),即可得到PCl3纯品.
有关物质的部分性质如下:
熔点/℃ | 沸点/℃ | 其他 | |
黄磷 | 44.1 | 280.5 | 2P(过量)+3Cl2$\frac{\underline{\;\;△\;\;}}{\;}$2PCl3;2P+5Cl2(过量)$\frac{\underline{\;\;△\;\;}}{\;}$2PCl5 |
PCl3 | -112 | 75.5 | 遇水生成H3PO3和HCl,遇O2生成POCl3 |
POCl3 | 2 | 105.3 | 遇水生成H3PO4和HCl,能溶于PCl3 |
(1)仪器戊的名称为冷凝管.
(2)实验时甲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3)乙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氯化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丙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其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
(4)向仪器丁中通入干燥、纯净的Cl2之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2,其目的主要是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与PCl3反应.
(5)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Cl2,防止污染环境;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影响产品纯度(答出一条即可).
(6)PCl3粗产品中常含有POCl3、PCl5等,加入黄磷(化学式用P表示)经加热除去PCl5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PCl5+2P$\frac{\underline{\;\;△\;\;}}{\;}$5PCl3,后通过蒸馏(填实验操作名称),即可得到PCl3纯品.
15.(1)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2SO4(浓)$\frac{\underline{\;\;△\;\;}}{\;}$CO2↑+2SO2↑+2H2O.
(2)试用下图所列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
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至右的方向)是(填装置的编号):④→②→①→③.
(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①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试回答:A瓶溶液的作用是验证产物气流中有SO2,B瓶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4)装置②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无水硫酸铜,可验证的产物是水.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澄清石灰水,正确的现象是变浑浊.
(2)试用下图所列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装置 |
(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①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试回答:A瓶溶液的作用是验证产物气流中有SO2,B瓶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4)装置②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无水硫酸铜,可验证的产物是水.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澄清石灰水,正确的现象是变浑浊.
14.将氨水滴加到盛有AgCl的试管中直至AgCl完全溶解,对上述过程的有关解释或叙述正确的是( )
0 167951 167959 167965 167969 167975 167977 167981 167987 167989 167995 168001 168005 168007 168011 168017 168019 168025 168029 168031 168035 168037 168041 168043 168045 168046 168047 168049 168050 168051 168053 168055 168059 168061 168065 168067 168071 168077 168079 168085 168089 168091 168095 168101 168107 168109 168115 168119 168121 168127 168131 168137 168145 203614
A. | 所得溶液中c(Ag+)•c(Cl-)>Ksp(AgCl) | |
B. | 上述实验说明Cl-与NH4+间有很强的结合力 | |
C. | 所得溶液中形成了难电离的物质 | |
D. | 上述过程中NH3•H2O的电离常数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