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构造原理”是所有原子随原子序数递增,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律
②4s轨道的能量一定比3d轨道的能量低
③同一电子层中三个p轨道的能量一定相等
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为总原则.
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分析 ①构造原理揭示的电子排布能级顺序,实质是各能级能量高低顺序,原子轨道充满或半充满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不遵循构造原理;
②根据构造原理的能量顺序判断;
③pX、pY、pZ轨道能量相同;
④能量最低,最稳定.

解答 解:①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但轨道充满或半充满时,能量较小,如Cu:3d104s1,Cr:3d54s1,不遵循构造原理,故①错误;
②3d轨道的能量大于4s轨道的能量,所以4s轨道的能量一定比3d轨道的能量低,故②正确;
③同一电子层中的不同p轨道的能量相同,故③正确;
④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故④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注意构造原理的应用,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7.对气体的转化与吸收的研究,有着实际意义.
(1)一定条件下,工业上可用CO或CO2与H2反应生成可再生能源甲醇,反应如下:
3H2+CO2(g)?CH3OH(g)+H2O(g)△H1=-49.0kJ/mol   K1(Ⅰ)
2H2(g)+CO(g)?CH3OH(g)△H2=-90.8kJ/mol  K2(Ⅱ)
则CO(g)+H2O(g)?CO2(g)+H2(g)的△H3-41.8kJ/mol和K3=$\frac{{K}_{2}}{{K}_{1}}$(用K1和K2表示)
(2)在一定温度下,将0.2mol CO2和0.8mol H2充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合成CH2OH(g).5min达到平衡时c(H2O)=0.025mol/L,则5min内v(H2)=0.015mol/(L•min).下图图象正确且能表明该反应在第5min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的是b.

若改变某一条件,达到新平衡后CO2的浓度增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逆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平衡常数不变或减小d.CO2的物质的量可能减小
(3)反应II可在高温时以ZnO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实践证明反应体系中含少量的CO2有利于维持ZnO的量不变,原因是ZnO+CO?Zn+CO2,体系中有二氧化碳可以抑制Zn被还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并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已知高温下ZnO可与C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实验室里C12可用NaOH溶液来吸收.室温下,若将一定量的C12缓缓通入0.2mol/L NaOH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得溶液A,反应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frac{c(Cl{O}^{-})}{c(HClO)}$变小.溶液B为0.05mol/L的(NH42SO4溶液,则A、B两溶液中c(ClO-),c(Cl-),c(NH4+),c(SO42-)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Cl-)>c(NH4+)>c(ClO-)>c(SO42-)(已知:室温下HClO的电离常数Ka=3.2×10-8,NH3•H2O的电离常数Kb=1.78×10-5).
18.某实验小组以CO(NH22、氯气、30% NaOH溶液、NaHCO3固体制备水合肼(N2H4•H2O),并测定其含量,进行以下实验:
①制备NaClO溶液:将氯气通入30% NaOH(过量)溶液中,充分反应;
②制取水合肼:将CO(NH22固体加入三颈烧瓶中,①的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控制反应温度,使溶液缓慢滴入三颈烧瓶中,充分反应,加热蒸馏三颈烧瓶内的溶液,收集产品,实验装置如图1示.
③测定产品中水合肼的含量:称取馏分a g,加入适量的NaHCO3固体,加水配成250mL溶液,取出25.00mL,用b mol•L-1的I2溶液滴定,实验测得消耗I2溶液的平均值为c mL.(已知:N2H4•H2O+2I2═N2↑+4HI+H2O),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名称是冷凝管,其进水口为h(填“g”或“h”);
(2)制备水合肼的原理是CO(NH22+2NaOH+NaClO=Na2CO3+N2H4•H2O+NaC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能保持在6.5左右的原因是NaHCO3会与滴定过程中产生的HI反应;
(4)I2溶液应置于如图2所示仪器甲(填“甲”或“乙”)中,滴定时所用的指示剂为淀粉,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5)产品中水合肼含量(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frac{20bc×1{0}^{-3}}{a}$×100%(要求表示出计算过程,不要写出计算结果);
(6)滴定过程中,若滴定管在滴定前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则测定结果将偏高(填“偏高”或“偏低”).
16.B、C、Si是几种常见的重要非金属元素,其形成的各种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1)基态硼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C、N、Si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C>Si.
(2)BF3与一定量的水可形成如图1的晶体R.
①晶体R中各种微粒间的作用力涉及abce(填字母).
a、离子键   b、共价键   c、配位键   d、金属键   e、范德华力
②R中阴离子的空间构型为四面体.
(3)乙二胺(H2N-CH2-CH2-NH2)与CaCl2溶液可形成配离子(结构如图2)乙二胺分子中氮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3杂化.乙二胺和三甲胺[N(CH33]均属于铵,但乙二胺比三甲胺的沸点高得多,原因是乙二胺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三甲胺分子之间不能形成氢键.
(4)氮化硼(BN)晶体有多种相结构.六方相氮化硼是通常存在的稳定相,与石墨相似,具有层状结构,可作高温润滑剂,但不能导电.它的晶体结构如图3所示.六方相氮化硼是否含有π键?不含(填“含”或“不含”),其质地软的原因是层与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作用力小,导致其质地软,该物质能否导电?不能(填“能”或“不能”),原因是层状结构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5)SiC是原子晶体,其晶胞结构类似金刚石,假设正方体的边长为acm,估算SiC晶体的密度为$\frac{40×4}{{a}^{3}{N}_{A}}$g•cm-3(用含NA、a的代数式表示)
6.铁、锰、锌、铜、硼等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某课题组研究利用废弃锌锰电池和工业废料硼镁泥生产复合微量元素肥料〔简称复合微肥).流程如下所示:
己知:
①硼镁泥中含MgO,Na2B407,MnO,Fe203,Si02,CaO等化合物
②Mn02不溶于硫酸和硝酸,MnO可溶于酸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方法生产的复合微肥除了含有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外,还含有必需的大量元素氮和钾(填元素名称).
(2)焙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C$\frac{\underline{\;\;△\;\;}}{\;}$MnO+CO↑,焙烧的目的是将不溶于酸的MnO2转化为可溶于酸的MnO
(3)酸解过程中气体产物可循环利用的是NO;酸解后的溶液加入硼镁泥调节溶液pH时,有H3B03沉淀生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4O72-+2H++5H2O=4H3BO3↓;已知:25℃,Ksp[Mn(OH)2]=1.9×10-13<Ksp[Mg(OH)2],若溶液的pH调节到6,计算说明是否会析出Mn(OH)2,Mg(OH)2沉淀PH=6,c(OH-)=10-8mol/L,若析出Mn(OH)2沉淀,所需c(Mn2+)的最小值为$\frac{1.9×1{0}^{-13}}{(1×1{0}^{-8})^{2}}$=1900mol/L,c(Mn2+)不可能达到此数值,故不能析出Mn(OH)2沉淀,由于Ksp(Mn(OH)2)<Ksp(Mg(OH)2),所以Mn(OH)2也不可能析出.
(4)产品中锰元素含量的测定:称取ag产品,溶于适量蒸馏水中,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NaClO溶液,发生反应Mn2++ClO-+H2O═MnO2↓+2H++Cl-,过滤、洗涤、干燥后称得Mn02质量为b g,则产品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rac{55b}{87a}$×100%.
(5)己知玻璃可微量溶于水.实际生产中,常选用废玻璃、粉煤灰、炼钢炉渣和矿石等为原料高温烧制,将熔融物冷水淬冷成块,再磨成细粉即得玻璃微肥.玻璃微肥具有的优点是.肥分缓释,肥分时间长或不易被雨水淋失或不污染环境(任答一条即可).
11.钴(Cu)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为从某工业废料中回收钴,某学生设计流程如下(废料中含有Al、Li、Co2O3和Fe2O3等物质).

已知:部分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见下表:
 Fe3+Co2+Co3+Al2+
pH(开始沉淀)1.97.15-0.233.4
pH(完全沉淀)3.29.151.094.7
请回答:
(1)步骤Ⅰ中得到含铝溶液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Al+2OH-+2H2O=2AlO2-+3H2↑. 
(2)写出步骤Ⅱ中Co2O3与Na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o2O3+SO32-+4H+=Co2++SO42-+2H2O.
(3)步骤Ⅲ中若不慎向“浸出液”中加过量NaClO3时,可能会生成有毒气体,写出生成该有毒气体的离子方程式ClO3-+6H++5Cl-=3Cl2↑+3H2O,其中,Na2CO3溶液的作用是调节溶液PH使铁离子沉淀完全转化为Fe(OH)3
(4)在空气中加热草酸钴晶体(CoC2O4•2H2O)样品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坩埚,5.49g该晶体受热过程中不同温度范围内分别得到一种固体物质,其质量如下表:
温度范围/℃固体质量/g
150~2104.41
290~3202.41
890~9202.25
经测定,210~290℃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只有CO2,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CoC2O4+2O2$\frac{\underline{\;210℃-290℃\;}}{\;}$Co3O4+6CO2.[M (CoC2O4•2H2O)=183 g/mol]
(5)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得到草酸钴晶体,需对晶体进行洗涤,证明晶体已经洗涤干净的操作及现象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已经洗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