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在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2Z(g)△H<0.T℃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时间关系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min | n(X)/mol | n(Y)/mol | n(Z)/mol |
0 | 0.20 | 0.60 | 0 |
10 | a1 | a2 | 0.25 |
13 | b1 | 0.45 | b2 |
15 | d1 | d2 | 0.30 |
A. | 前10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Y)=2.5×10-3 mol/(L•min) | |
B. | 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达平衡时c(X)<5.0×10-3 mol/L | |
C. | 若起始时只充入0.60 mol Z(g),反应达平衡时Z(g)的转化率为50% | |
D. | 若起始时充入0.60 mol X(g)、0.10 mol Y(g)和0.50 mol Z(g),达到平衡前v(正)>v(逆) |
13.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2NH3(g)+CO2(g).
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1)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BC.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2)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将增加(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3)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H>0,熵变△S>0(填“>”“<”或“=”).
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温度(℃) | 15.0 | 20.0 | 25.0 | 30.0 | 35.0 |
平衡总压强(kPa) | 5.7 | 8.3 | 12.0 | 17.1 | 24.0 |
平衡气体总浓度(×10-3 mol•L-1) | 2.4 | 3.4 | 4.8 | 6.8 | 9.4 |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2)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将增加(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3)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H>0,熵变△S>0(填“>”“<”或“=”).
12.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 固体变黑膨胀 | 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
B | 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 | 无明显变化 | Al浓硝酸不反应 |
C | 将盐酸滴入NaOH溶液 | 无现象 | 盐酸与氢氧化钠不反应 |
D |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铁粉 | 粉末变红 | 铁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8.上世纪50年代日本西部的婴儿大批发生贫血、腹泻、呕吐等症状,经调查都是食用“森永”牌奶粉所致,化验发现奶粉中含As量极高,As的来源是由于加入奶粉中的稳定剂Na2HPO4中含As严重超标.所以,切勿忽视添加剂的规格及级别,决不能随便代用.As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 | 第四周期IVA族 | B. | 第五周期IVA族 | C. | 第四周期VA族 | D. | 第五周期VA族 |
7.A、B两元素为某周期ⅡA族和ⅢA族元素,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m,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①m+1 ②m+81 ③m+11 ④m+18 ⑤m+25 ⑥m+32( )
①m+1 ②m+81 ③m+11 ④m+18 ⑤m+25 ⑥m+32( )
A. | ①③⑥ | B. | ①③⑤ | C. | ②④⑤ | D. | ①②④⑥ |
5.随着大气污染的日趋严重,国家拟于“十二五”期间将二氧化硫(SO2)排放减少8%,氢氧化物排放量减少10%.目前,消除大气污染有多重方法.
I.处理NO2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甲烷催化还原NO2.
CH4(g)+4NO2(g)=4NO(g)+CO2(g)+2H2O(g)△H1=-574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H2
CH4(g)+2NO2(g)=N2(g)+CO2(g)+2H2O(g)△H3=-867kJ.mol
则△H2=-1160kJ•mol-1
Ⅱ.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SO2是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
将煤转化为谁每期是将煤转化为结晶燃料的方法之一,反应为:C(s)+H2O(g)?CO(g)+H2(g)
一定温度下,在1.0L密闭容器中放入1molC(s)、1molH2O(g)进行反应,反应时间(t)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平(p)的数据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那些选项可以说明该可逆反应已达平衡状态AD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改变
B.消耗1molH2O(g)的同时生成1molH2
C.△H不变
D.V正(CO)=V逆(H2)
(2)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表示反应体系的总物质的量n总,n总=$\frac{P}{{P}_{0}}$mol;由表中数据计算达到平衡时,反应物H2O(g)的转化率α=79.82%(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3)碘循环工艺不仅能吸收SO2降低环境污染,同时又能值得氨气,具体流程如下: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整个过程发生的总反应SO2+2H2O=H2SO4+H2
②用化学平行移动的原理分析,在HI分解反应中使用膜反应器分离出H的目的是降低生成物的浓度,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Ⅲ.(1)将1.0molCH4和2.0molH2O(g)通入容积为100L的反应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H4(g)+H2O(g)?CO(g)+3H2(g)测得在一定的压强下CH4的平衡转换率于温度的关系如图1.1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7.2×10-5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发生了反应:CO2(g)+3H2(g)?CH3OH(g)+H2O(g)△H<O,反应达到平衡时,改变温度(T)和压强(P),反应混合物CH3OH“物质的量分数”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关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判断准确的是CD(填序号)
A.P3>P2,T3>T2 B.P2>P4,T4>T2 C.P1>P3,T1>T3 D.P1>P4,T1>T4
0 167182 167190 167196 167200 167206 167208 167212 167218 167220 167226 167232 167236 167238 167242 167248 167250 167256 167260 167262 167266 167268 167272 167274 167276 167277 167278 167280 167281 167282 167284 167286 167290 167292 167296 167298 167302 167308 167310 167316 167320 167322 167326 167332 167338 167340 167346 167350 167352 167358 167362 167368 167376 203614
I.处理NO2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甲烷催化还原NO2.
CH4(g)+4NO2(g)=4NO(g)+CO2(g)+2H2O(g)△H1=-574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H2
CH4(g)+2NO2(g)=N2(g)+CO2(g)+2H2O(g)△H3=-867kJ.mol
则△H2=-1160kJ•mol-1
Ⅱ.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SO2是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
将煤转化为谁每期是将煤转化为结晶燃料的方法之一,反应为:C(s)+H2O(g)?CO(g)+H2(g)
一定温度下,在1.0L密闭容器中放入1molC(s)、1molH2O(g)进行反应,反应时间(t)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平(p)的数据见下表
时间t/h | 0 | 1 | 2 | 4 | 8 | 16 | 20 | 25 | 30 |
总压强p/100kPa | 4.56 | 5.14 | 5.87 | 6.30 | 7.24 | 8.16 | 8.18 | 8.20 | 8.20 |
(1)下列那些选项可以说明该可逆反应已达平衡状态AD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改变
B.消耗1molH2O(g)的同时生成1molH2
C.△H不变
D.V正(CO)=V逆(H2)
(2)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表示反应体系的总物质的量n总,n总=$\frac{P}{{P}_{0}}$mol;由表中数据计算达到平衡时,反应物H2O(g)的转化率α=79.82%(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3)碘循环工艺不仅能吸收SO2降低环境污染,同时又能值得氨气,具体流程如下: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整个过程发生的总反应SO2+2H2O=H2SO4+H2
②用化学平行移动的原理分析,在HI分解反应中使用膜反应器分离出H的目的是降低生成物的浓度,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Ⅲ.(1)将1.0molCH4和2.0molH2O(g)通入容积为100L的反应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H4(g)+H2O(g)?CO(g)+3H2(g)测得在一定的压强下CH4的平衡转换率于温度的关系如图1.1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7.2×10-5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发生了反应:CO2(g)+3H2(g)?CH3OH(g)+H2O(g)△H<O,反应达到平衡时,改变温度(T)和压强(P),反应混合物CH3OH“物质的量分数”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关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判断准确的是CD(填序号)
A.P3>P2,T3>T2 B.P2>P4,T4>T2 C.P1>P3,T1>T3 D.P1>P4,T1>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