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已知:A.B.C.D为周期表1-36号中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大.A的基态原子有3个不同的能级,各能级中电子数相等:C的基态原子2p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与A原子相同:D的基态原子的M电子层上有4个未成对电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D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d区;其正二价离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6
(2)A.B,C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为N>O>C(用元素符号表示).
(3)由A,B,C形成的离子CAB与分子AC2互为等电子体,则CAB中A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B的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远高于A的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其主要原因是NH3分子间存在氢键,而CH4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氢键作用力远大于范德华力,所以NH3的沸点更高
(4)D与AC易形成配合物D(AC)5,在D(AC)5中D的化合价为0.已知D(AC)5常温下呈液态,熔点为-20.5℃,沸点为103℃,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据此可判断D(AC)5晶体属于分子晶体(填晶体类型))
(5)原子体AC2的晶胞可作如下推导:先将NaCl晶胞中的所有C1-去掉,并将Na+全部换成A原子,再在每两个不共面的“小立方体”中心处各放置一个A原子便构成了晶体A的一个晶胞.假设再在每两个距离最近的A原子中心连线的中点处增添一个C原子,便构成了AC2晶胞,则AC2晶胞中有8个A原子,16个C原子,若AC2的晶体的密度为d g.cm-3,则AC原子间的最短距离为$\frac{\sqrt{3}}{8}×\root{3}{\frac{352}{{N}_{A}}}$cm.

分析 A、B、C、D为周期表1~36号中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大,A的基态原子有3个不同的能级,各能级中电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2,则A为C元素;C的基态原子2p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与A原子相同,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4,则C为O元素;B元素原子序数介于碳、氧之间,则B为N元素;D的基态原子的M电子层上有4个未成对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64s2,则D为Fe,据此解答.

解答 解:A、B、C、D为周期表1~36号中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大.A的基态原子有3个不同的能级,各能级中电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2,则A为碳元素;C的基态原子2p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与A原子相同,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4,则C为O元素;B元素原子序数介于碳、氧之间,则B为N元素;D的基态原子的M电子层上有4个未成对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64s2,则D为Fe.
(1)D为Fe元素,处于第四周期第ⅤⅢ族,属于d区元素,原子核外有26个电子,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64s2,其正二价离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6
故答案为:d;3d6
(2)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第一电离能层增大趋势,但是由于N元素得的2p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故第一电离能氮大于氧,故第一电离能N>O>C,
故答案为:N>O>C;
(3)离子OCN-与分子CO2互为等电子体,则OCN-中C原子与氧原子、N原子之间分别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C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
NH3分子间存在氢键,而CH4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氢键作用力远大于范德华力,所以NH3的沸点更高,
故答案为:sp;NH3分子间存在氢键,而CH4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氢键作用力远大于范德华力,所以NH3的沸点更高;
(4)Fe(CO)5中Fe元素化合价为0价,常温下呈液态,熔点为-20.5℃,沸点为103℃,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据此可判断Fe(CO)5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故答案为:0;分子晶体;
(5)NaCl晶胞如图:,则黑球可以看成是C原子,“小立方体”中可放置四个C原子,故CO2晶胞中有4+1+12×$\frac{1}{4}$=8个C原子,故含有O原子数目为8×2=16;
设“小立方体”的边长为a,中心C原子与小立方体中心C原子的距离为$\frac{\sqrt{3}}{2}$a<$\sqrt{2}$a,故最近的两个C原子的距离是$\frac{\sqrt{3}}{2}$a,晶胞质量为8×$\frac{44}{{N}_{A}}$g,若CO2的晶体的密度为d g.cm-3,则晶胞体积为8×$\frac{44}{{N}_{A}}$g÷d g.cm-3=$\frac{352}{{N}_{A}}$cm3,则AC原子间的最短距离为$\root{3}{\frac{352}{{N}_{A}}}$cm×$\frac{1}{2}$×$\frac{\sqrt{3}}{2}$×$\frac{1}{2}$=$\frac{\sqrt{3}}{8}×\root{3}{\frac{352}{{N}_{A}}}$cm,
故答案为:8;16;$\frac{\sqrt{3}}{8}×\root{3}{\frac{352}{{N}_{A}}}$.

点评 本题是对物质结构的考查,涉及核外电子排布、电离能、杂化方式、氢键、晶体类型的判断、晶胞计算等,(5)为易错点、难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与数学计算能力,熟练识记中学常见晶胞结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3.(1)常温下将0.2mol/L HCl溶液与0.2mol/L MOH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测得混合溶液的pH=6,试回答以下问题:
①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0.2mol/LH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 (填“>”、“<”、或“=”)
②求出混合溶液中下列算式的精确计算结果(填具体数字):c(Cl-)-c(M+)=9.9×10-7mol/L.
(2)常温下若将0.2mol/L MOH溶液与0.1mol/L HCl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说明在相同条件下MOH的电离程度<MCl的水解程度.(填“>”、“<”、或“=”)
(3)常温下若将pH=3的HR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混合溶液的pH<7.(填“>7”、“<7”、或“无法确定”)
(4)(Ⅰ)用0.1032mol/L HCl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重复三次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0.1032mol/L HCI体积体积/mL待测NaOH溶液体积/mL
127.8325.00
226.5325.00
327.85   25.00[来
①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frac{0.0132×\frac{27.83+27.85}{2}}{25}$ mol/L.(列出数学计算表达式不用计算出结果)
②下列情况可能引起测定结果偏高的是AD.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溶液润洗
B、锥形瓶未用待测液润洗
C、滴定前滴定管尖嘴中有一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了
D、滴定前,滴定管中的溶液液面最低点在“0”点以下
(Ⅱ)滴定的方法有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等.沉淀滴定所用的指示剂本身就是一种沉淀剂.已知一些银盐的颜色和Ksp(20℃)如下,测定水体中氯化物的含量,常用标准硝酸银溶液进行滴定.
化学式AgClAgBrAgIAg2SAg2CrO4
颜色白色浅黄色黄色黑色红色
Ksp1.8×10-105.0×10-138.3×10-172.0×10-481.8×10-10
滴定时,你认为该滴定适宜选用的指示剂是下列中的D.
A.KBr             B.KI            C.K2S          D.K2CrO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