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同学用食用油进行实验,以下是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操作 | 将食用油滴入水中 | 向食用油中滴加溴水 | 将少量食用油与纯碱(主要成分是)溶液混合加热 |
实验现象 | 食用油浮在水面上 | 溴水褪色 | 分层现象消失 |
下列关于食用油的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
A.食用油的密度比水小
B.食用油中含碳碳不饱和键
C.食用油在碱性条件下会水解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
D.食用油是一种有机酸
【答案】D
【解析】
A.食用油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的密度比水小,故A正确;
B.滴加溴水,溴水退色,说明食用油中含有碳碳不饱和键,故B正确;
C.食用油与纯碱溶液混合加热,分层现象消失,纯碱溶液呈碱性,说明食用油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故C正确;
D.食用油是一种油脂,属于酯类,不属于有机酸,故D错误;
答案选D。
【题目】某学生对Na2SO3与AgNO3在不同pH下的反应进行探究。
(1)测得Na2SO3溶液pH=10,AgNO3溶液pH=5,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
(2)调节pH,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 pH | 实验现象 |
a | 10 | 产生白色沉淀,稍后溶解,溶液澄清 |
b | 6 | 产生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沉淀未溶解 |
c | 2 |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产生海绵状棕黑色物质X |
查阅资料得知:
ⅰ.Ag2SO3:白色,难溶于水,溶于过量的Na2SO3溶液。
ⅱ.Ag2O:棕黑色,不溶于水,能和酸反应。
该学生对产生的白色沉淀提出了两种假设:
①白色沉淀为Ag2SO3。
②白色沉淀为Ag2SO4,推测的依据是___。
(3)取b、c中白色沉淀,置于Na2SO3溶液中,沉淀溶解。该同学设计实验确认了白色沉淀不是Ag2SO4。实验方法是:另取Ag2SO4固体置于__溶液中,未溶解。
(4)将c中X滤出、洗净,为确认其组成,实验如下:
Ⅰ.向X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Ⅱ.向X中加入过量浓HNO3,产生红棕色气体。
Ⅲ.分别用Ba(NO3)2、BaCl2溶液检验Ⅱ中反应后的溶液,前者无明显变化,后者产生白色沉淀。
①实验Ⅰ的目的是___。
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X的成分是___。
③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5)该同学综合以上实验,分析产生X的原因:随着酸性的增强,体系的还原性增强。
【题目】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中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1)甲同学用pH试纸分别测定了 0.1 mol/L NaOH溶液的pH=13、0.1 mol/LCH3COOH溶液的pH=3、0.001 mol/L HCl溶液的pH=3。请写出pH试纸使用方法:_____根据测量结果,甲推测等浓度的NaOH溶液、CH3COOH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c(H+)NaOH____c(H+)CH3COOH(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乙同学分别取了pH=3的CH3COOH溶液和HCl溶液各10mL,测量导电能力发现HCl溶液导电能力______________CH3COOH溶液导电能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然后分别加水稀释到100 mL后,再次测量,稀释后的HCl溶液导电能力______________CH3COOH溶液导电能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丙同学查阅资料发现,人体血液里存在重要的酸碱平衡:CO2+H2OH2CO3HCO3-,使人体血液pH保持在7.35~7.45,否则就会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其pH随c(HCO3-)∶c(H2CO3)变化关系如下表:
c(HCO3-) ∶c(H2CO3) | 1.0 | 17.8 | 20.0 | 22.4 |
pH | 6.10 | 7.35 | 7.40 | 7.45 |
①正常人体血液中,HCO3-的水解程度____电离程度(填“>”、“<”或“=”);
②人体血液酸中毒时,可注射________(填选项)缓解;
A.NaOH溶液 B.NaHCO3溶液 C.NaCl溶液 D.Na2SO4溶液
③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___________
④已知25 ℃时,CO32-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h===2×10-4 mol/L,当溶液中c(HCO3-)︰c( CO32-)=2:1时,溶液的pH=________;
(4)丁同学探究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性质,查阅资料发现25 ℃时,AgCl的Ksp=1.8×10-10,该温度下向1 L 0.03 mol/L的AgNO3溶液中加入1 L 0.01 mol/L的NaCl溶液之后,溶液中c(Cl-)=______mol/L(忽略混合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平衡后,若向该体系中再加入少量AgCl固体,则c(Cl-)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题目】H2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
(1)2018年我国某科研团队利用透氧膜,一步即获得合成氨原料和合成液态燃料的原料。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空气中N2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按4:1计)。工作过程中,膜I侧所得=3,则膜I侧的电极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 CO2(g)+3H2(g)=CH3OH(g)+H2O(g) ΔH2=-49.0kJ/mol,
CO(g)+H2O(g)=CO2(g)+H2(g) ΔH3= -41.1 kJ/mol,H2还原CO反应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ΔH1,则ΔH1=_____________ kJ/mol,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为_________。
A.高温 B.低温 C.任何温度条件下
(3)恒温恒压下,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CO和2.2 mol H2,发生反应 CO(g)+2H2(g)CH3OH(g),实验测得平衡时CO的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P1_______P2,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反应CO(g)+2H2(g)CH3OH(g)在温度不变且体积恒定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见下表所示:
时间/min | 0 | 5 | 10 | 15 |
H2 | 4 | 2 | ||
CO | 2 | 1 | ||
CH3OH(g) | 0 | 0.7 |
①下列各项能作为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标志的是_____(填字母);
A.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B.2v正(H2)=v逆(CH3OH)
C.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②若起始压强为P0 kPa,则在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__(kPa)-2。(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③反应速率若用单位时间内分压的变化表示,则10min内H2的反应速率v(H2)= _______Pa/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