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下列实验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1)装置Ⅲ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CO2=2Na2CO3+O2,
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填“大于”或“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装置Ⅰ中的分液漏斗中的试剂是b,烧瓶中的试剂是c(填序号).
a.稀盐酸 b.稀硫酸 c.小苏打 d.石灰石
(3)实验时,应先打开弹簧夹K2(填“K1”或“K2”),观察到预期现象后,关闭它,再打开K1 (填“K1”或“K2”)弹簧夹.
(4)实验过程中将带火星木条置于a口,观察到复燃,说明该反应产生了氧气.为使现象更明显,甲建议在Ⅲ后安装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目的是除去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分析 (1)根据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根据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根据题意可知Ⅰ装置是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备原理以及盐酸具有挥发性来确定反应物;
(3)装置中含有空气,干扰氧气的检验;
(4)带火星的木条能检验氧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当二氧化碳通过过氧化钠时,不可能全部反应,所以应该除去二氧化碳,再进行检验.
解答 解:(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方程式为:2Na2O2+2 CO2=2Na2CO3+O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故答案为:2Na2O2+2 CO2=2Na2CO3+O2;大于;
(2)盐酸和碳酸钙反应时可能会带出一部分氯化氢,为了使实验更准确应该可用稀硫酸和小苏打反应制二氧化碳,故答案为:b;c;
(3)装置中含有空气,干扰氧气的检验,所以先打开的止水夹为K2,目的是除去杂装置中的空气,观察到预期现象后,关闭它,再打开K1,故答案为:K2;K1;
(4)带火星的木条能检验氧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当二氧化碳通过过氧化钠时,不可能全部反应,所以应该除去二氧化碳,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是否产生了氧气,否则氧气浓度高低而导致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故答案为:带火星木条;复燃;除去未充分反应的CO2.
点评 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难度中等,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或者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出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3.A、B、C、D、E为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A、C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质子数,B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1)写出三种元素名称A氮、B硫、C氟.
(2)B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ⅥA族.
(3)比较B、D、E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最强的是(用化学式表示)HClO4;
(4)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A | C | |
D | B | E |
(2)B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ⅥA族.
(3)比较B、D、E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最强的是(用化学式表示)HClO4;
(4)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0.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
A. | 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 | |
B. | 用盐酸可以清洗长期存放过FeCl3溶液的试剂瓶 | |
C. | 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和光导纤维 | |
D. | 电解精炼铜时,阳极泥中含有Fe、Ag、Au等金属 |
10.具有下列价电子数的原子,最难形成离子的是( )
A. | L层6个 | B. | L层4个 | C. | M层2个 | D. | M层7个 |
17.合金是一类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钢是铁的一种合金 | |
B. | 通常合金的硬度比不上纯净的金属 | |
C. | 合金是两种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 |
D. | 一般地说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都高 |
14.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强酸、强碱及大部分盐类属于强电解质,弱酸、弱碱属于弱电解质 | |
B. | 所有的离子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所有的共价化合物都是弱电解质 | |
C. |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 |
D. | 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
1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Fe与盐酸反应制H2:2Fe+6H+═2Fe3++3H2↑ | |
B. | 向Mg(OH)2浊液中滴入FeCl3溶液:3Mg(OH)2+2Fe3+═2Fe(ΟΗ)3+3Mg2+ | |
C. | 用AlCl3和氨水制备Al(OH)3:Al3++3OH-═Al(OH)3↓ | |
D. | 用石墨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2H++2Cl-$\frac{\underline{\;电解\;}}{\;}$Cl2↑+H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