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 |
B. | 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 | |
C. |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 |
D. |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 |
分析 A.当前能源结构中,燃料的燃烧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B.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燃料;
C.根据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D.根据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有关.
解答 解:A.当前能源结构中,燃料的燃烧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故A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故B正确;
C.因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故C正确;
D.因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有关,物质的质量越多,能量变化也越多,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熟悉生活中的能源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能量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3.有关甲、乙两种非金属的下列说法中,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①甲与氢气化合比乙容易
②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比乙的强
③甲的单质能与乙的阴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④甲的氢化物比乙的稳定
⑤甲的氢化物还原性比乙的强
⑥与金属反应甲得电子比乙多.
①甲与氢气化合比乙容易
②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比乙的强
③甲的单质能与乙的阴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④甲的氢化物比乙的稳定
⑤甲的氢化物还原性比乙的强
⑥与金属反应甲得电子比乙多.
A. | ①②③ | B. | ①②③④ | C. | ①②③④⑤ | D. | ①②③④⑤⑥ |
14.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2(g)△H=a kJ•mol-1(a=-297.2).分析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S(s)在O2(g)中燃烧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 |
B. | 16 g固体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可吸收148.6 kJ的热量 | |
C. | 1 mol SO2(g)所具有的能量低于1 mol S(s)与1 mol 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 | |
D. | S(g)+O2(g)═SO2(g)△H=b kJ•mol-1,则a>b |
11.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 X | Y | Z | W |
原子半径/pm | 160 | 143 | 70 | 66 |
主要化合价 | +2 | +3 | +5、+3、-3 | -2 |
A. | 元素的金属性 X<Y | |
B. | 一定条件下,Z单质与W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ZW2 | |
C. | 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 |
D. | 一定条件下,W单质可以将Z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
18.X、Y、Z、R是中学化学常见的4种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在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X、Y可以形成YX型离子化合物,且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Z、R可以形成共价分子RZ,两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结构,R显+1价.回答下列问题:
(1)Y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2H2O=2KOH+H2↑.
(2)R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戊周期ⅦA族.
(3)根据原子结构理论预测:按X、Z、R顺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X、Z、R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及弱的顺序是Cl>Br>I(填写元素符号).
(4)为了证明这一结论,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乙同学分析后认为:用甲同学的实验设计比较R、Z的非金属性不够严谨,你认为他的理由可能是实验I结束后Cl2可能剩余.
丙同学为了比较R、Z的非金属性,在甲同学方案的基础上补充设计了如下实验:
向Y、Z、R简单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许CCl4,滴加少量X单质的水溶液,振荡,观察CCl4层的颜色.
丙同学的设计依据是在含有I-、Br-离子溶液中加入少量Cl2,还原性强的物质先被氧化.
(1)Y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2H2O=2KOH+H2↑.
(2)R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戊周期ⅦA族.
(3)根据原子结构理论预测:按X、Z、R顺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X、Z、R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及弱的顺序是Cl>Br>I(填写元素符号).
(4)为了证明这一结论,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 |
实验Ⅰ | 向YZ的水溶液中,加入少许CCl4,逐滴滴加X单质的水溶液,振荡. | CCl4层颜色变成橙红色 |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2Cl-+Br2. |
实验Ⅱ |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YR的水溶液,振荡. | CCl4层颜色变成紫红色 |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r2+2I-=2Br-+I 2. |
丙同学为了比较R、Z的非金属性,在甲同学方案的基础上补充设计了如下实验:
向Y、Z、R简单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许CCl4,滴加少量X单质的水溶液,振荡,观察CCl4层的颜色.
丙同学的设计依据是在含有I-、Br-离子溶液中加入少量Cl2,还原性强的物质先被氧化.
8.根据等电子原理,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粒子,只要其原子数相同,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也相同,可互称为等电子体.以下各组粒子不能互称为等电子体的是( )
A. | CO和N2 | B. | O3和SO2 | C. | CO2和N2O | D. | N2H4和C2H4 |
15.为探究 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请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序号:
(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Mg、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4)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上述实验结论: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
实验步骤 | 1.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2.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3.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 4.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 |
实验现象 | ①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 ②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 ③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④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
实验步骤 | 1 | 2 | 3 | 4 |
实验现象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Mg、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4)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上述实验结论: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
12.最近,中国科大的科学家们将C60分子组装在一单层分子膜表面,在-268℃时冻结分子的热振荡,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首次“拍摄”到能清楚分辨碳原子间单、双键的分子图象.下列化合物分子中一定既含σ键又含π键的是( )
A. | N2 | B. | CO2 | C. | C2H4O | D. | H2O2 |
13.下列物质各组物质中不能全部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
A. | 氯乙烯、溴乙烯 | B. | 乙烯、乙炔 | C. | 乙烷、乙烯 | D. | 苯、2-丁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