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某实验小组利用粗硅与氯气反应生成SiCl4粗产品(含有FeCl3、AlCl3等杂质且SiCl4遇水极易水解),蒸馏得四氯化硅(SiCl4的沸点57.7℃),再用氢气还原制得高纯硅;用滴定法测定蒸馏后残留物(将残留物预处理成Fe2+)中铁元素含量.采取的主要操作如图,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 用装置A完成SiCl4的制备 | |
B. | 用装置B进行蒸馏提纯SiCl4 | |
C. | 用装置C进行滴定达终点时现象是:锥形瓶内溶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 |
D. | 配制0.1 mol•L-1KMnO4溶液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加水至刻度线 |
分析 A.SiCl4遇水极易水解;
B.蒸馏时测定馏分的温度;
C.锥形瓶内为亚铁离子的溶液,滴定管为高锰酸钾,则达终点时显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
D.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影响浓度.
解答 解:A.SiCl4遇水极易水解,则不能利用湿润的氯气制备,故A错误;
B.蒸馏时测定馏分的温度,则温度计水银球应在烧瓶支管口处,故B错误;
C.锥形瓶内为亚铁离子的溶液,滴定管为高锰酸钾,则用装置C进行滴定达终点时现象是:锥形瓶内溶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故C正确;
D.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影响浓度,若再加水至刻度线,浓度偏低,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物质的制备、混合物分离提纯、滴定实验原理等,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和实验装置的作用,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3.化肥硫酸铵属于( )
A. | 氮肥 | B. | 磷肥 | C. | 钾肥 | D. | 复合肥 |
14.25℃时,下列有关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 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A和NaA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呈碱性:c(A-)<c(HA) | |
B. | pH相等的CH3COONa、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c(NaOH)<c(CH3COONa)<c(Na2CO3) | |
C. | pH=3的HCl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c(Cl-)>c(NH4+) | |
D. | 1.0mol/L Na2CO3溶液:2c(CO32-)+c(HCO3-)+c(OH-)-c(H+)=2.0mol/L |
11.下列是某同学对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所作的评价,其中评价合理的是( )
编号 | 化学反应 | 离子方程式 | 评 价 |
A | 碳酸钙与 醋酸反应 | CO32-+2CH3COOH=CO2↑+H2O+2CH3COO- | 错误,碳酸钙是弱电解 质,不应写成离子形式 |
B | 苯酚钠溶液中 通入CO2 | 2C6H5O-+CO2+H2O→2C6H5OH+CO32- | 正确 |
C | NaHCO3的水解 | HCO3-+H2O=CO32-+H3O+ | 错误,水解方程式 误写成电离方程式 |
D | 等物质的量的FeBr2和Cl2反应 | 2Fe2++2Br-+2Cl2=2Fe3++Br2+4Cl- | 错误,离子方程式中 Fe2+与Br-的物质的量 之比与化学式不符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18.海洋电池,是以铝合金为电池负极,金属(Pt、Fe)网为正极,科学家把正极制成仿鱼鳃的网状结构.用海水为电解质溶液,它靠海水中的溶解氧与铝反应产生电能的.海水中只含有0.5%的溶解氧.不放入海洋时,铝极就不会在空气中被氧化,可以长期储存.用时,把电池放入海水中,便可供电,电池设计使用周期可长达一年以上,避免经常交换电池的麻烦.即使更换,也只是换一块铝合金板,电池总反应式:4Al+3O2十6H2O=4Al(OH)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负极铝被氧化 | |
B. | 海水温度升高,电池反应速率可能加快 | |
C. | 正极制成仿鱼鳃的网状结构的目的是增大正极材料和氧气接触面积 | |
D. | 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
15.下列实验装置正确并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 用于制氨气并收集干燥的氨气 | |
B. | 是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铜锌原电池的原理示意图 | |
C. | 是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I2 | |
D. | 用于配制100mL0.2mo1•L-1的硫酸溶液 |
13.用H2可将工业废气中的NO催化还原化N2,其能量转化关系如图:(图中计量单位为mol),则:NO(g)+H2(g)═0.5N2(g)+H2O(g)的△H为( )
A. | 0.5•(a+b-c-d)kJ/mol | B. | 0.5•(c+a-d-b)kJ/mol | ||
C. | 0.5•(c+d-a-b)kJ/mol | D. | 0.5•(c+d-a-b)kJ/m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