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利用硫酸渣(主要含Fe2O3、SiO2、Al2O3、MgO等杂质)制备氧化铁的工艺流程如下:
(1)“酸浸”中硫酸要适当过量,目的是①提高铁的浸出率,② 。
(2)“还原”是将Fe3+转化为Fe2+,同时FeS2被氧化为SO4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为测定“酸浸”步骤后溶液中Fe3+的量以控制加入FeS2的量。实验步骤为: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酸浸后的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HCl、稍过量SnCl2,再加HgCl2除去过量的SnCl2,以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用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有关反应方程式如下:
2Fe3++Sn2++6Cl-=2Fe2++SnCl62-,
Sn2++4Cl-+2HgCl2=SnCl62-+Hg2Cl2↓,
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①若SnCl2不足量,则测定的Fe3+量 (填“偏高”、“偏低”、“不变”,下同),
②若不加HgCl2,则测定的Fe3+量 。
(4)①可选用 (填试剂)检验滤液中含有Fe3+。产生Fe3+的原因是 (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
②已知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 | Fe(OH)3 | Al(OH)3 | Fe(OH)2 | Mg(OH)2 | Mn(OH)2 |
开始沉淀 | 2.7 | 3.8 | 7.5 | 9.4 | 8.3 |
完全沉淀 | 3.2 | 5.2 | 9.7 | 12.4 | 9.8 |
实验可选用的试剂有:稀HNO3、Ba(NO3)2溶液、酸性KMnO4溶液、NaOH溶液,要求制备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气体。
请完成由“过滤”后的溶液模拟制备氧化铁的实验步骤:
a.氧化: ;
b.沉淀: ;
c.分离,洗涤;
d.烘干,研磨。
(1)抑制Fe3+的水解(2)14Fe3++FeS2+8H2O=15Fe2++2SO42—+16H+
(3)①偏低 ②偏高 (4)①KSCN或 4Fe2++O2+4H+=4Fe3++2H2O
②a.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搅拌
b.滴加NaOH溶液,调节溶液为pH为3.2~3.8
解析试题分析:(1)Fe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所以硫酸过量可抑制Fe3+水解。(2)Fe3+与FeS2生成Fe2+和SO42-,FeS2中Fe为+2价、S为-1价,根据得失电子相等、电荷守恒、质量守恒配平。(3)若SnCl2不足量,Fe3+不能完全被还原,生成的Fe2+物质的量偏低,所测结果偏低;若不加HgCl2,过量的Sn2+也能被重铬酸钾溶液氧化,所测结果偏高。(4)①Fe3+与SCN-生成血红色溶液、Fe3+与苯酚生成紫色溶液。滤液中的Fe2+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Fe3+。②氧化时不使用硝酸,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氧化,避免产生NO气体污染环境;沉淀时使Fe3+完全沉淀、其它离子不沉淀,所以加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3.2~3.8。
考点: 化工生产条件的控制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误差分析 离子的检验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盛放NaOH溶液时,使用带玻璃塞的磨口瓶 |
B.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
C.NaCl溶液蒸发结晶时,蒸发皿中有晶体析出并剩余少量液体即停止加热 |
D.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切取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放入烧杯中,滴入两滴酚酞溶液,再加入少量水,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有关钴和铁化合物的性质见下表:
化学式 | 溶度积(室温时)Ksp | 沉淀完全时的pH | 氯化钴晶体的性质 |
Co(OH) 2 | 5.9×10-15 | 9.4 | CoCl2·6H2O呈红色,常温下稳定。110ºC~120ºC时脱水变成蓝色无水氯化钴 |
Fe(OH) 2 | 1.6×10-14 | 9.6 | |
Fe(OH) 3 | 1.0×10-35 | x |
用含钴废料(含少量铁)可制备氯化钴:Co+2HCl=CoCl2+H2↑工艺流程如下: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34/5/mlzls.png)
试回答:
(1)“净化除铁”中,写出加入CoCO3(难溶)调pH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滤液中(Fe3+)≤1.0×10-5mol/L时,可视为Fe3+沉淀完全。试计算室温下,Fe(OH) 3沉淀完全时,则x= 。
(3)②步中用CoCO3调pH略大于x的原因是 。
(4)滤液中所含溶质有 , 。
(5)为了防止CoCl2·6H2O脱水,“干燥”时宜采用的方法或操作是 , 。
(15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制取少量溴乙烷,查阅资料得知:
NaBr+H2SO4HBr+NaHSO4
CH3CH2OH+HBrCH3CH2Br+H2O
化学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如右图的装置。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 乙醇 | 溴乙烷 |
状态 | 无色液体 | 无色液体 |
密度/g · cm-3 | 0.8 | 1.4 |
沸点/℃ | 78.5 | 119.0 |
熔点/℃ | -l30 | 38.4 |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95/2/1icnj4.jpg)
(1)圆底烧瓶中加入的反应物是溴化钠、 和2:1的硫酸。配制体积比2:1的硫酸所用的仪器为 (选填编号)
a.烧杯 b.玻璃棒 c.量筒 d.容量瓶 e.滴定管
(2)将生成物导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A中,试管A中的物质分为三层(如图所示),产物在第
层;
(3)用浓的硫酸进行实验,若试管A中获得的有机物呈棕黄色,除去其中杂质应加
入 (选填编号)然后再进行 一步操作即可;
a.无水氯化钙 b.硝酸银溶液 c.四氯化碳 d.亚硫酸钠溶液
(4)实验过程中,同学发现仪器连接部分有漏气现象,老师建议把上述装置中的仪器连接部分都改成标准玻璃接口,其原因是: ;
(5)假设最初取用的无水乙醇是57.5mL,最后得到的纯净的溴乙烷是52.0mL,则溴乙烷的产率为 。
(12分)为验证氧化性:Cl2>Fe3+>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的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经检验完毕)实验过程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型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Ⅱ.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
Ⅲ.当B中的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夹紧弹簧夹K2.
Ⅳ.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离子.
V.打开弹簧夹K3、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K3.
Ⅵ.更新试管D,重复过程Ⅳ,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
(1)过程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花中浸润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70%的硫酸制取SO2,反应速率比用98%的硫酸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过程Ⅵ中检验B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Cl2>Fe3+>SO2的是
| 过程IV 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 过程VI 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
甲 | 有Fe3+无Fe2+ | 有SO42﹣ |
乙 | 既有Fe3+又有Fe2+ | 有SO42﹣ |
丙 | 有Fe3+无Fe2+ | 有Fe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