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下列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 | CH4+2O2$\stackrel{点燃}{→}$CO2+2H2O | B. | +H2$\stackrel{催化剂}{→}$CH3CH2OH | ||
C. | H2+Cl2═2HCl | D. | 2CH3CH2OH+O2→2CH3CHO+2H2O |
分析 根据加成反应是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发生断裂,不饱和原子直接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相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 解:A.甲烷燃烧属于氧化反应,故A错误;
B.乙醛被还原为乙醇,CH3CHO中碳氧双键中一个键断裂,分别结合了氢原子生成CH3CH2OH,属于加成反应,故B正确;
C.氢气和氯气化合生成氯化氢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
D.乙醇催化氧化制乙醛,属于氧化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有机化学中的反应类型,注意各反应类型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3.下列物质属于烃的是( )
A. | C2H5Br | B. | C2H6 | C. | C2H5OH | D. | CH3COOH |
7.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氯水中只含Cl2和HClO两种分子 | |
B. | 新制氯水只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 |
C. | 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主要是Cl2 | |
D. | 氯水放置数天后其pH将变小,酸性增强 |
17.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粉精固体和浓盐酸,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可用来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依次放入物质的组合是d(填编号);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事实上该现象并不能说明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原因是Cl2+2I-=I2+2Cl-(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解释);
(5)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递变规律及原因氯、溴、碘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元素非金属性减弱;
(6)装置F的目的是吸收余氯,试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SO32-+Cl2+H2O=SO42-+2Cl-+2H+.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粉精固体和浓盐酸,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可用来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依次放入物质的组合是d(填编号);
编号 | a | b | c | d |
Ⅰ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Ⅱ | 碱石灰 | 硅胶 | 浓硫酸 | 无水氯化钙 |
Ⅲ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5)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递变规律及原因氯、溴、碘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元素非金属性减弱;
(6)装置F的目的是吸收余氯,试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SO32-+Cl2+H2O=SO42-+2Cl-+2H+.
4.桶烯(Barrelene)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桶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 |
B. | 桶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 | |
C. | 桶烯与苯乙烯(C6H5CH═CH2)互为同分异构体 | |
D. | 桶烯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所得产物只有一种 |
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 制溴苯时,将导气管插入水中使其充分吸收尾气 | |
B. | 配制新制Cu(OH)2悬浊液:在一定量CuSO4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 | |
C. | 只用溴水一种试剂可鉴别出甲苯、己烯、乙醇、四氯化碳四种液体 | |
D. | 制取乙酸乙酯实验中,在一定量乙醇中,依次加入0.5mol/L的H2SO4和乙酸后加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