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绿色化学”要求从技术上、经济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使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作用.下列化学反应中,不符合绿色化学概念的是( )A. | 用氨水吸收硫酸厂的尾气:SO2+2NH3+H2O=(NH4)2SO3 | |
B. | 除去硝酸工业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2+NO+2NaOH=2NaNO2+H2O | |
C. | 制硫酸铜:Cu+2H2SO4=CuSO4+SO2↑+2H2O | |
D. | 制硫酸铜:2Cu+O2=2CuO CuO+H2SO4(稀)=CuSO4+H2O |
分析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解答 解:A.二氧化硫是有害气体,用氨气吸收,消除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故A不选;
B.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都是有害气体,用氢氧化钠吸收,消除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故B不选;
C.浓硫酸的还原产物是二氧化硫,对环境有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故C选;
D.由此法来制取硫酸铜,生成硫酸铜和水,不产生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绿色化学,难度不大.要抓住绿色化学的概念,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根据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 同一元素不可能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 |
B. | 某粒子${\;}_{z}^{A}$Rn+的核外电子数为Z+n | |
C. | 41Ca与40Ca的失电子能力相同 | |
D. | Cl?、S2?、Ca2+、K+半径逐渐减小 |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F是最活泼非金属,Li是最活泼金属 | |
B. | 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8,则X在第四周期第ⅡA族 | |
C. | 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共16个纵行 | |
D. | NaOH易溶于水,Ca(OH)2微溶,所以NaOH碱性比Ca(OH)2强 |
14.电解质溶液有许多奇妙之处,你只有深入思考,才能体会到它的乐趣.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0-5 mol•L-1,则此溶液可能是盐酸 | |
B. | pH相等的①NH4Cl ②(NH4)2SO4 ③NH4HSO4溶液,NH4+大小顺序为:①>②>③ | |
C. | 0.2 mol•L-1 CH3COOH溶液与0.1 mol•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H+)-c(OH-)=c(CH3COO-)-c(CH3COOH) | |
D. | 0.1 mol•L-1 NaHCO3溶液中:c(Na+)+c(H+)+c(H2CO3)>c(HCO3-)+c(CO32-)+c(OH-) |
11.下列物质不属于电解质,但其水溶液能导电的是( )
A. | HCl | B. | BaCO3 | C. | NaCl | D. | SO3 |
18.将12.8gMg、Al、Fe组成的合金溶于足量的NaOH溶液中,可产生0.3mol气体.另取等质量合金溶于
过量稀硝酸中,生成NO气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恰好使Mg2+、Al3+、Fe3+完全转化为沉淀,
其质量为38.3g,则上述反应中生成NO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为( )
过量稀硝酸中,生成NO气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恰好使Mg2+、Al3+、Fe3+完全转化为沉淀,
其质量为38.3g,则上述反应中生成NO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为( )
A. | 11.2L | B. | 33.6L | C. | 22.4L | D. | 6.72L |
15.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有机物的式子书写、模型的使用非常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分子式表明了分子中各原子的个数和连接方式 | |
B. | 结构式、结构简式可表示分子中各原子的连接方式和相对位置 | |
C. | 球棍模型可表示分子的真实形态 | |
D. | 比例模型较真实反映分子空间构型 |
20.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某溶液 | 有白烟产生 | 该溶液可能是浓盐酸 |
B | 将SO2通入Ba(NO3)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生成白色沉淀 |
C | 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氢氧化铝不溶于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
D |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 火焰呈黄色 | 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