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某班学生分成甲,乙两小组分别探究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甲组同学用图1装置来探究浓硫酸与木炭粉加热反应并验证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

(1)装置甲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a名称是分液漏斗,装置甲中仪器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frac{\underline{\;\;△\;\;}}{\;}$2SO2↑+CO2↑+2H2O
(2)实验中可观察到装置乙中,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
A瓶溶液的作用是检验SO2
D瓶溶液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二)乙组同学用图2装置来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1)实验时,先将B装置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接触产生气体,当C处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装置上提,使之与稀硝酸分离.该组学生设计此步操作的目的是产生二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2)装置E中开始时出现浅红棕色气体,用F向E中鼓入空气后,可观察到烧瓶E内气体颜色加深,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未能排尽烧瓶中的空气,少量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少量的红棕色的NO2;鼓入空气后,NO与氧气反应,生成大量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3)一段时间后,C中白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使白色沉淀碳酸钙溶解
(4)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尾气,防止污染大气.

分析 (一) (1)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仪器b中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
(2)A中品红溶液用于检验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B、C装置分别除去并检验二氧化硫已经除尽,D中盛放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二)要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则应将装置中的O2排出.当B中的CaCO3与稀硝酸接触时,生成CO2气体.CO2气体可将A中空气排尽,但由于C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因此E中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是不能将空气排尽的.由于E中有残留的少量O2,因此当有NO生成时,E中有少量的NO2生成,从F鼓入空气时,E中生成的NO2增加,红棕色加深;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E中生成的NO2会被排入C,在C中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将原来生成的CaCO3沉淀溶解.D装置用来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环境,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 解:(一) (1)根据图示可知,仪器a为分液漏斗;仪器b中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浓)$\frac{\underline{\;\;△\;\;}}{\;}$2SO2↑+CO2↑+2H2O,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C+2H2SO4(浓)$\frac{\underline{\;\;△\;\;}}{\;}$2SO2↑+CO2↑+2H2O;
(2)根据图示装置及实验目的可知,要检验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应该先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然后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二氧化硫,再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已经除尽,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所以装置A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检验SO2;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二)(1)当B中的CaCO3与稀硝酸接触时,生成CO2气体.CO2气体可将A中空气排尽,以防止氧化生成的NO,
故答案为:产生二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2)由于C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因此E中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是不能将空气排尽的.由于E中有残留的少量O2,因此当有NO生成时,E中有少量的NO2生成,从F鼓入空气时,E中生成的NO2增加,红棕色加深,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未能排尽烧瓶中的空气,少量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少量的红棕色的NO2;鼓入空气后,NO与氧气反应,生成大量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3)E中生成的NO2会被排入C,在C中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将原来生成的CaCO3沉淀溶解,
故答案为: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使白色沉淀碳酸钙溶解;
(4)D装置用来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吸收尾气,防止污染大气.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性质实验探究,题目难度中等,涉及碳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以及常见气体的性质及检验方法,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