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硫酸铜晶体(CuSO4·H2O蓝色)在110℃开始失去结晶水,150℃失去全部结晶水,生成白色的无水硫酸铜。依据硫酸铜晶体受热失去结晶水的事实,可以设计硫酸铜晶体水含量的测定方法。请根据以下实验数据回答相关问题:(M(CuSO4)=159.5g/mol、M(H2O)=18.0g/mol)
坩埚质量 | 坩埚和晶体的质量 | 完全失去结晶水后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
11.685g | 13.691g | 12.948g |
(1)要完成此实验,至少要称量______次。
(2)______(保留2位小数),本次实验结果____(填“偏高”、“偏低”)。
(3)造成本次误差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A. 加热时有晶体溅出
B. 实验前坩埚内有受热不挥发、不分解也不与硫酸铜反应的杂质
C. 粉末未完全变白就停止加热
D. 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
(4)请写出造成本次误差还有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写出其中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硫酸铜晶体样品不纯,测定结果________。
A.没有偏差 B. 一定偏小 C. 一定偏大 D. 无法确定
【答案】4 5.21 偏高 A 加热时间过程,晶体部分变黑 D
【解析】
在CuSO4晶体结晶水测定的实验中至少4次称量;
根据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的质量=m(硫酸铜晶体)m(无水硫酸铜),依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结晶水的值;
实验误差=×100%;
坩埚湿、晶体溅出、硫酸铜分解都会导致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偏大;
硫酸铜晶体样品不纯,可能含有易挥发的杂质,也可能含有不易挥发的杂质,据此分析。
(1)在CuSO4晶体结晶水测定的实验中至少4次称量,分别为:坩埚质量、坩埚和样品质量、灼烧后坩埚和样品质量、再灼烧后坩埚和样品质量,
故答案为:4;
(2)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为13.691g-11.685g=2.006g,硫酸铜的质量为12.948-11.685=1.263g,所以结晶水的质量为2.006-1.263=0.743g;
CuSO4xH2O= CuSO4+xH2O
159.5 18x
1.263g 0.743g
=,解得x≈5.21;
实验误差=×100%=4.20%,误差为正值,即偏高;
故答案为:5.21;偏高;
(3) A.加热过程中晶体有少量溅失,造成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B. 实验前坩埚内有受热不挥发、不分解也不与硫酸铜反应的杂质,只有其中的硫酸铜晶体分解,造成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偏小,使测定结果偏低;
C. 粉末未完全变白就停止加热,造成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偏小,使测定结果偏低;
D. 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造成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偏小,使测定结果偏低。
故答案选:A;
(4) 加热时间过程,晶体部分变黑,也会造成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故答案为:加热时间过程,晶体部分变黑;
(5)如果硫酸铜晶体样品不纯,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硫酸铜晶体样品中含有易挥发杂质,造成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偏大,使测定结果偏高;二是硫酸铜晶体样品中含有细沙等不易挥发杂质,加热后不挥发性杂质不分解,只有其中的硫酸铜晶体分解,造成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偏小,使测定结果偏低,所以无法确定,故选D。
故答案选:D。
【题目】蕴藏在海底的大量“可燃冰”,其开发利用是当前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课题。CH4(g)+2H2O(g) CO2(g)+4H2(g) ΔH3 = +a kJ·mol-1
化学键 | C—H | H—H | H—O |
键能kJ/mol | b | c | d |
(1)写出甲烷的结构式___________
(2)C=O的键能为_______________kJ/mol (用含a、b、c、d的式子表示)
(3)恒温条件下,在体积恒为0.5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甲烷和水蒸气,发生上述反应。测得甲烷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所示。0~10min内用H2O的浓度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ν(H2O)= _____________
时间/min | 0 | 10 | 20 | 40 | 50 | 60 |
n(CH4)/mol | 0.50 | 0.35 | 0.25 | 0.10 | 0.10 | 0.10 |
(4)恒温恒容情况下,下列叙述能说明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
a.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b.CO2和H2的体积分数比为1﹕4
c.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1mol CO2生成的同时有4mol H-H键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