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实验室用乙酸和正丁醇制备乙酸正丁酯的反应如下CH3COOH+CH3CH2CH2CH2OH$?_{△}^{浓硫酸}$CH3COOCH2CH2CH2CH3+H2O
物质的相关数据如下表:
化合物 | 相对分子质量 | 密度/g•cm-3 | 沸点/℃ | 溶解度/100g水 |
正丁醇 | 74 | 0.80 | 118.0 | 9 |
冰醋酸 | 60 | 1.045 | 118.1 | 互溶 |
乙酸正丁酯 | 116 | 0.882 | 126.1 | 0.7 |
①在干燥的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3.7g的正丁醇和3.3g冰醋酸,再加入2~3滴浓硫酸,摇匀,投入1~2粒沸石 按图安装带分水器的回流反应装置,并在分水器中预先加入水,使水面略低于分水器的支管口.打开冷凝水,圆底烧瓶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加热.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下部的旋塞不断分出生成的水,注意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原来的高度,使油层尽量回到圆底烧瓶中.反应达到终点后,停止加热,记录分出的水的体积.
(二)产品的精制
②将分水器分出的酯层和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用适量的水洗涤.有机层继续用一定体积10%Na2CO3洗涤至中性,再用适量的水洗涤,最后将有机层转移至锥形瓶中,再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镁固体.静置片刻,过滤除去硫酸镁固体.
③将②处理后的乙酸正丁酯滤入50 mL 烧瓶中,进行蒸馏纯化,收集126.1℃的馏分,得乙酸正丁酯3.5g.
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B的名称是球形冷凝管
(2)步骤①中判断反应终点的依据是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视为反应的终点
(3)产品的精制过程步骤②中,第一次水洗的目的是洗去大部分的硫酸和醋酸等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有机层,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产品中含有的残留酸等杂质第二次洗的目的是洗去乙酸正丁酯中的盐分实验中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镁的目的是干燥
(4)下列关于蒸馏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温度计的水银柱应插入到液面以下
B、蒸馏过程中,加入沸石(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C、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是上进下出
D、为提高蒸馏的速度,可以不用石棉网而直接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5)步骤③的常压蒸馏,需收126.1℃的馏分,沸点大于140℃的有机化合物的蒸馏,一般不用上述冷凝管而用空气冷凝管,可能原因是防止因温差过大,冷凝管炸裂
(6)该实验过程中,列式计算生成乙酸正丁酯的产率(保留2位有效数字)60%.
分析 (1)根据装置图分析;
(2)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原来的高度,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达到平衡;
(3)乙酸正丁酯制备过程中正丁醇、乙酸挥发混在乙酸正丁酯中,水洗除去正丁醇和乙酸,碳酸钠溶液是为了洗去残余的酸,最后无水硫酸镁干燥;
(4)A.蒸馏时测定蒸汽的温度;
B.液体加热要防暴沸;
C.冷凝水的流向与蒸汽的流向相反;
D.烧瓶加热一定要垫石棉网;
(5)有机化合物的蒸汽温度较高,用水冷却时,冷凝管容易因温差太大而炸裂;
(6)先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酸和醇哪个过量,按照量少的计算理论上酯的量,再由实际上酯的量与理论值之比即为酯的产率.
解答 解:(1)由图可知装置B为冷却装置是球形冷凝管,故答案为:球形冷凝管;
(2)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下部的旋塞分出生成的水,注意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原来的高度,使油层尽量回到圆底烧瓶中.反应达到终点后,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
故答案为: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视为反应的终点;
(3)分水器分出的酯层混有乙酸、正丁醇的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用10mL水洗涤洗去正丁醇.有机层继续用10mL10%Na2CO3洗涤至中性除去乙酸,再用10mL 的水洗涤,洗去碳酸钠溶液得到乙酸正丁酯;洗涤完成后将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上端倒出到锥形瓶,再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镁固体干燥;
故答案为:洗去大部分的硫酸和醋酸等;除去产品中含有的残留酸等杂质;洗去乙酸正丁酯中的盐分;干燥;
(4)A.蒸馏时测定蒸汽的温度,所以温度计的水银球应该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不能插在溶液中,故A错误;
B.液体加热要防暴沸,则蒸馏过程中,加入沸石(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故B正确;
C.冷凝水的流向与蒸汽的流向相反,所以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是下进上出,故C错误;
D.烧瓶加热一定要垫石棉网,防止加热时受热不均而炸裂,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沸点大于140℃的有机化合物的蒸馏,一般不用上述冷凝管而用空气冷凝管,用水冷却时,冷凝管容易因温差太大而炸裂;
故答案为:防止因温差过大,冷凝管炸裂;
(6)正丁醇的质量3.7g;冰醋酸的质量3.3g;
先根据方程式判断哪种物质过量,以不足量的为标准进行计算.
理论上3.7g正丁醇完全反应生成酯的质量为xg,需乙酸的质量是yg.
乙酸和正丁醇的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CH2CH2OH$?_{△}^{浓硫酸}$CH3COOCH2CH2CH2CH3+H2O
60g 74g 116g 18g
yg 3.7g xg
y=3g<3.3g 所以乙酸过量,按照正丁醇的质量计算产物,
所以x=5.8g
乙酸正丁酯的产率=$\frac{3.5g}{5.8g}$×100%=60%.
故答案为:60%.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的实验过程分析和实验操作设计,物质分离的试剂选择和作用理解,实验化学来源于常规实验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指示剂 | 石蕊 | 甲基橙 | 甲基红 | 酚酞 |
变色范围(pH) | 5.0~8.0 | 3.1~4.4 | 4.4~6.2 | 8.2~10.0 |
(2)如图表示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若A与C刻度间相差1mL,A处的刻度为25,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应为25.40mL.
(3)在滴定的过程中,时左手轻轻挤压碱式滴定管的玻璃球,右手边滴边振荡锥形瓶,眼睛应观察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至锥形瓶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复原(滴定终点判断),停止滴定,记录滴定管的计数.
(4)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该同学一共进行了三次实验,假设每次所取白醋体积均为VmL,NaOH标准液浓度为c mol•L-1,三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消耗NaOH溶液体积/mL | 26.02 | 25.32 | 25.28 |
A.实验结束时俯视刻度线读取滴定终点时NaOH溶液的体积
B.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结束无气泡
C.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装液前用蒸馏水润洗过,未用标准液润洗
D.第一次滴定用的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过,后两次未润洗
E.滴加NaOH溶液过快,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立刻停止滴定
(5)根据所给数据,写出计算该白醋中醋酸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不必化简):$\frac{25.30×c}{V}$.
A. | 1:1 | B. | 2:3 | C. | 3:2 | D. | 6:1 |
A. |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
B. | 单位时间内每消耗3mol H2,同时生成2mol NH3 | |
C. |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
D. | 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物质 | Cl2 | Br2 | I2 | H2 | HF | HCl HBr HI |
能量 | 243 | 193 | 151 | 436 | 568 | 432 366 298 |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A (填A.B.C.D)
A.H2 B.Cl2 C.Br2 D.I2
(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A (填A.B.C.D)
A.HF B.HCl C.HBr D.HI
(3)X2+H2=2HX(X代表Cl、Br、I)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4)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Cl2(填写分子式).
(5)若无上表中的数据,你能正确回答出问题(4)吗?能.(填能、否)你的根据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生成物越稳定,放出的热量越多,在这几种HX中,HCl最稳定,放出的热量多.
A. | 0.1 mol•L-1的NaHSO3溶液与0.2 mol•L-1的NaClO溶液等体积混合:HSO3-+ClO-=SO42-+Cl-+H+ | |
B. | 等浓度的Fe2(SO4)3溶液和Ba(OH)2溶液混合:2Fe3++3SO42-+3Ba2++6OH-=2Fe(OH)3↓+3BaSO4↓ | |
C. | Ca(HCO3)2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2HCO3-+Ca2++2OH-=CaCO3↓+CO32-+2H2O | |
D. | H218O中投入过氧化钠:2H218O+2Na2O2=4Na++4OH-+18O2↑ |
A. | H3O+ | B. | NaOH | C. | NH4Cl | D. | H2SO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