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细心的小明同学发现,镁条燃烧除生成白色固体外,还有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生成,经查阅资料得知:淡黄色固体是由镁条和空气中的氮气化合产生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产生的白色固体比淡黄色固体多的原因是__。他还发现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猜想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设计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右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 ,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1.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人2mL浓硫酸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2.加人NaOH浓溶液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3.先加人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4.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5.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 CO2 |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 |
[解释与结论]①实验1的目的是_;②实验3中,试管内气体主要含CO2和__;③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填序号);④由上述实验可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
[反思与评价]①在猜想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理由是_____;
②实验1和实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③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你的实验方案是__。
【答案】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检验只用O2是否会使镁条变黑 O2(N2可不写) 2和5 镁条与空气中的O2、CO2、水蒸气同时作用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吸收空气中的CO2 取适量样品加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黑色物质中有碳酸盐。
【解析】
镁条和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化学方程式为:;产生的白色固体比淡黄色固体多,说明镁和氧气更容易发生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更活泼;
实验1:用 NaOH浓溶液洗涤空气除去二氧化碳,再加人2mL浓硫酸吸收水蒸气,空气中只剩氮气和氧气,所以实验1的目的是检验镁条变黑是否与氧气有关;
实验2:只加入NaOH浓溶液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空气中还剩氮气、氧气和水蒸气,所以实验2的目的是检验镁条变黑是否与氧气和水蒸气有关;
实验3:先加入2mL浓硫酸吸收水蒸汽,再通入约4mLCO2,空气中还剩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所以实验3的目的是检验镁条变黑是否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实验4: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除去氧气,再充满CO2,空气中还剩氮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所以实验4的目的是检验镁条变黑是否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实验5: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 CO2,空气中还剩氮气、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所以实验5的目的是检验镁条变黑是否与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要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有无二氧化碳,并且无二氧化碳的实验镁条不变黑,有二氧化碳的实验镁条变黑,所以符合条件的两个实验是实验2和实验5。
根据5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可知,镁条变黑与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有关。
①在猜想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因为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②实验1和实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③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可以取适量样品加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黑色物质中有碳酸盐。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小明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后,采用如下流程进一步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粗心,小明只确定所加入的X溶液是氯化钡溶液,而Y和Z溶液不确定分别是碳酸钠溶液和氢氯化钠溶液中的哪一种,且X. Y. Z所用的量也不确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X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取适量D沉淀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确定Y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3)小明为了确定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是否完全除干净以及所加入溶液是否还有剩余,对E溶液成分进行检验与分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取少量E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 | 产生白色沉淀; 沉淀部分溶解 | 证明 E溶液中含有的物质是 ① _____________,没有的是 ②____________ |
步骤二:向步骤一反应后所得滤液中加入③____________溶液 | 观察到: ④_________________ | 证明滤液中含有NaOH,则没有的物质是⑤_______________ |
[总结归纳]为了完全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所加入的反应物要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在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过程中。小亮认为若实验室中没有氯化钡溶液可以用____________溶液来替换。
【题目】NH4C1和Na2SO4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
溶解度S/g | NH4C1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60.2 |
Na2SO4 | 9.6 | 20.2 | 40.8 | 48.4 | 47.5 | 47.0 |
A.甲为NH4C1的溶解度曲线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D.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3,为使其溶液恰好饱和,加入的甲、乙固体质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