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如图所示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D中的x=____________.C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
②A和B两种粒子的_________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所示。
①已知丁是一种单质,则丁是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根据图示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有_________(填字母)。
A 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组过程 B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4∶15 D 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为1∶1
【答案】8 Cl- 最外层电子数 N2 A C
【解析】
(1)①D是氩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8,故x的值为8;C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可知C为带有1个负电荷的氯原子,即为氯离子,用Cl-表示。②由图可见,A和B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因此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①根据图示,反应物为CO和NO,产物为CO2和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丁中应有氮元素,又因为丁为单质,故丁为N2。②A、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会发生改变,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因此可看作是原子的重组过程,符合题意;B、置换反应指的是一种化合物与一种单质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的反应,根据上述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C、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的质量比为():(),化简即为14:15,符合题意;D、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为2:1,不符合题意。故选AC。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2.0 g石灰石样品,把25.0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分五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的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每次充分反应后都经过滤、干燥、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稀盐酸的累计加入量 | 5.0g | 10.0g | 15.0g | 20.0g | 25.0 g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1.5g | 1.0g | 0.5g | 0.3g | 0.3g |
请计算:
(1)2.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请你继续计算反应生成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计算过程和结果均保留一位小数)。__________
【题目】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细心的小明同学发现,镁条燃烧除生成白色固体外,还有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生成,经查阅资料得知:淡黄色固体是由镁条和空气中的氮气化合产生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产生的白色固体比淡黄色固体多的原因是__。他还发现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猜想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设计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右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 ,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1.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人2mL浓硫酸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2.加人NaOH浓溶液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3.先加人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4.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5.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 CO2 |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 |
[解释与结论]①实验1的目的是_;②实验3中,试管内气体主要含CO2和__;③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填序号);④由上述实验可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
[反思与评价]①在猜想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理由是_____;
②实验1和实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③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你的实验方案是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