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全国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8.(08海南)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7.(08江苏)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
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6.(07上海)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5.(07海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07宁夏)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证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07广东单科)《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2.(06广东综合)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
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间曾在我国广为流传。这个时期最可
能是
A.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俄国援助中国抗日战争
C.20世纪50年代,因为中国全面采取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
D.20世纪90年代,因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友好关系加强
1.(06广东单科)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
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