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答案要点:
(1)不同:图1的佛像受西域造像艺术影响较深,保存较多的古印度佛教艺术品风格。图2的佛像的风格趋中国化,很多画面中可以看到隋唐社会的景象(2分)。
特点:反映中国产品沿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等地时,印度的佛教和佛教雕刻艺术也传入中国,并且逐渐中国化。(2分)
(2)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全球化的过程;19世纪中叶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20世纪80年代后,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3分)
(3)①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更为不利,其经济安全、经济主权受到冲击和挑战。(2分)
②现代中国采取积极的行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与世界市场接轨,加入WTO,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分)
解析:此题以当今的热点人类文明的交融、经济全球化等问题立意,选取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在不同时期的两幅图片和全球化的相关论述,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
三、问答题
29.答案要点:
(1)政策: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分)
影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造成了统治者的闭目塞听,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最终造成了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2分)
(2)变化:鸦片战争以来,一方面,中国被迫向西方列强开放,实行屈辱外交;另一方面,中国又被迫融入世界,其外交政策逐渐产生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2分)
原因:19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大增,企图打开中国市场;清王朝统治腐朽,国力衰弱,无力抵御列强的坚船利炮,只能妥协投降,丧权辱国,被迫开放,以求统治稳定。(3分)
启示: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的孤立与衰落:丧失主权的被动开放只能加深民族的危机和灾难。只有在主权独立前提下的开放,才能发展自己。 (2分)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