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如图所示,两列简谐横波分别沿x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两波源分别位于x=-2m和x=12m处,两列波的速度均为v=4m/s,两波源的振幅均为A=2cm.图示为t=0时刻两列波的图象(传播方向如图所示),此时刻平衡位置处于x=2m和x=8m的P、Q两质点刚开始振动.质点M的平衡位置处于x=5m处,关于各质点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 | 两列波相遇过后振幅仍然为2 cm | B. | t=1s时刻,质点M的位移为-4cm | ||
C. | t=1s时刻,质点M的位移为+4cm | D. | t=0.75s时刻,质点P、Q都运动到M点 |
15.“嫦娥二号”卫星由地面发射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经多次变轨最终进入距离月球表面100km,周期为118min的工作轨道,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则( )
A. | 卫星在轨道Ⅲ上的运动速度比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小 | |
B. | 卫星在轨道Ⅲ上经过P点的速度比在轨道Ⅰ上经过P点时大 | |
C. | 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的周期比在轨道Ⅰ上短 | |
D. | 卫星在轨道Ⅰ上的机械能比在轨道Ⅱ上大 |
1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热现象的微观理论认为,各个分子的运动都是无规则的、带有偶然性的,但大量分子的运动却有一定的规律 | |
B. | 从微观角度看,气体压强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气体分子的最大速率,一个是分子的数目 | |
C. | 同种元素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如金刚石是晶体,石墨是非晶体,但组成它们的微粒均是碳原子 | |
D. | 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分子数密度是一定的,因而饱和汽的压强也是一定的 | |
E. | 物体吸收热量同时对外做功,内能一定不变 |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如果用紫光照射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改用绿光照射这种金属不一定发生光电效应 | |
B. | 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这是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之一 | |
C. | 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 | |
D. | 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大小可反映原子核的稳定程度,该值随质量数的增加而增大 | |
E. |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原子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的,与外界的物理条件和所处的化学状态无关 | |
F. | 入射光的频率不同,同一金属的逸出功也会不同 |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点的位移总比减弱点的位移要大 | |
B. | 单摆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动,其振动周期与单摆的摆长无关 | |
C. | 火车鸣笛向我们驶来时,我们听到的笛声频率将比声源发声的频率高 | |
D. | 当水波通过障碍物时,若障碍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大的多时,将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 |
E. | 用两束单色光A、B,分别在同一套装置上做干涉实验,若A光的条纹间距比B光的大,则说明A光波长大于B光波长 | |
F. | 弹簧振子从平衡位置向最大位移处运动的过程中,振子做匀减速运动 |
10.在电场强度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中,将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小球由静止开始释放,带电小球沿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方向做直线运动.关于带电小球的电势能ε和机械能W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 若sinθ<$\frac{qE}{mg}$,则ε一定减少,W一定增加 | |
B. | 若sinθ=$\frac{qE}{mg}$,则ε、W一定不变 | |
C. | 若sinθ=$\frac{qE}{mg}$,则ε一定增加,W一定减小 | |
D. | 若tanθ=$\frac{qE}{mg}$,则ε可能增加,W一定增加 |
9.已知某半径为r0的质量分布均匀的天体,测得它的一个卫星的圆轨道的半径为r,卫星运行的周期为T.假设在该天体表面沿竖直方向以初速度v0向上抛出一个物体,不计阻力,求它可以到达的最大高度h是多少?( )
0 142409 142417 142423 142427 142433 142435 142439 142445 142447 142453 142459 142463 142465 142469 142475 142477 142483 142487 142489 142493 142495 142499 142501 142503 142504 142505 142507 142508 142509 142511 142513 142517 142519 142523 142525 142529 142535 142537 142543 142547 142549 142553 142559 142565 142567 142573 142577 142579 142585 142589 142595 142603 176998
A. | $\frac{{{v}_{0}}^{2}{T}^{2}(r-{r}_{0})^{2}}{4{π}^{2}{r}^{3}}$ | B. | $\frac{{{v}_{0}}^{2}{T}^{2}(r-{r}_{0})^{2}}{8{π}^{2}{r}^{3}}$ | ||
C. | $\frac{{{v}_{0}}^{2}{T}^{2}{{r}_{0}}^{2}}{4{π}^{2}{r}^{3}}$ | D. | $\frac{{{v}_{0}}^{2}{T}^{2}{{r}_{0}}^{2}}{8{π}^{2}{r}^{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