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 汤姆孙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电子 | |
B. | 卢瑟福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 | |
C. | 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 |
D. | 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的原子核 |
分析 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解答 解:A、英国科学家汤姆孙首先发现了电子,故A错误.
B、查德威克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故B错误.
C、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故C正确.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但没有发现原子中存在原子核,卢瑟福通过а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设入射球、被碰球的质量分别为m1、m2,半径分别为r1、r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m1=m2,r1>r2 | B. | m1>m2,r1=r2 | ||
C. | 降低斜槽的高度 | D. | 入射小球释放点要适当高一些 |
14.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C置于水平面上,B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A相连接,连接B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A、B、C都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水平力F向右拉斜面体C,使其缓慢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在移动过程中,B总与斜面保持相对静止,则( )
A. | 物块B对斜面体C的压力一定减小 | |
B. | 物块B与斜面体C的摩擦力一定减小 | |
C. | 斜面体C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不变 | |
D. | 水平拉力做的功一定等于斜面体C克服地面摩擦力做的功 |
18.图中导热性能良好的气缸内部盛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气缸内壁光滑,缸外环境保持恒温.现用外力F拉杆,使活塞缓慢地向右移动,此过程中缸内气体质量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缸内气体的体积增大,内能增加 | |
B. | 单位时间内缸内气体分子对活塞的碰撞次数减少 | |
C. | 缸内气体等温膨胀,对外做功 | |
D. | 缸内气体是从单一热源吸热,全部用来对外做功,但此过程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 |
E. | 缸内气体是从单一热源吸热,但并未全部用来对外做功,所以此过程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
11.如图所示,是一个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箭头线)和等势面(虚线),两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差大小为2V,有一个带电荷量q=-1.0×10-8C的电荷,从A点沿不规则曲线移到B点,静电力做功为( )
A. | -2.0×10-8J | B. | 2.0×10-8J | C. | 1.60×10-7J | D. | -4.0×10-8J |
12.如图所示,板长为L的平行板电容器与一直流电源相连接,其极板与水平面成300角;若粒子甲乙以相同的大小的初速度v0=$\sqrt{2gL}$,由图中的P点射入电容器,分别沿着虚线1和2运动,然后离开电容器;虚线1为连接上下极板边缘的水平线,虚线2为平行且靠近上极板的直线,则下列关于两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两者均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 |
B. | 两者电势能均逐渐增加 | |
C. | 两者的比荷之比为3:4 | |
D. | 两者离开电容器时的速率之比为v甲:v乙=$\sqrt{2}:\sqrt{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