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如图所示,MN右侧有一正三角形匀强磁场区域(边缘磁场忽略不计),上边界与MN垂直,现有一与磁场边界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导体框,从图示位置垂直于MN匀速向右运动.导体框穿过磁场过程中所受安培力F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及框中导体的感应电流i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取安培力向左为正,逆时针电流为正)(  )
A.B.C.D.

分析 首先根据右手定则判断边cb刚进入磁场时回路中感应电流方向,根据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再根据进入磁场中有效切割长度的变化,求出感应电流的变化,由F=BIL判断安培力大小的变化,即可选择图象.

解答 解:AB、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
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根据右手定则可知,电流方向为逆时针,即为正方向,线框所受的安培力方向向左,t时刻线框有效切割长度L=vt•tan60°=$\sqrt{3}vt$,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Lv=$\sqrt{3}$Bv2t,感应电流的大小 i=$\frac{E}{R}=\frac{\sqrt{3}B{v}^{2}t}{R}$,i∝t,A正确、B错误;
CD、根据安培力公式F=BIL=$\frac{{B}^{2}{L}^{2}v}{R}$=$\frac{3{B}^{2}{v}^{3}{t}^{2}}{R}$,F-t图线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同理,线框离开磁场的过程,回路中磁通量减小,产生的感应电流为顺时针,方向为负方向,安培力方向向左.此过程线框有效切割长度L=(a-vt)tan60°=$\sqrt{3}$(a-vt),产生的感应电流大小为 i=$\frac{BLv}{R}$=$\frac{\sqrt{3}Bv(a-vt)}{R}$,根据安培力公式F=BIL=$\frac{{B}^{2}{L}^{2}v}{R}$=$\frac{3{B}^{2}v(a-vt)^{2}}{R}$,F-t图线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根据数学知识可知C错误、D正确.
故选:AD.

点评 解决本题先定性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安培力的方向,关键确定有效切割的长度的变化情况,通过列式分析安培力的变化.
对于图象问题,关键是能够根据已知的公式、定律等推导出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关系式,分析斜率的变化,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5.(1)为了探究平抛运动规律,老师做了如下两个演示实验:
①为了说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球水平抛出,同时B 球被松开自由下落.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

A.所用两球的质量必须相等
B.只做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即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C.应改变装置的高度多次实验
D.本实验也能说明A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如图2所示,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位于同一竖直面内,其中N轨道的末端与光滑的水平地面相切.两个完全相同的小钢球P、Q,以相同的水平初速度v0同时从轨道M、N的末端射出,观察到P落地时与Q相遇.只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多次重复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为了进一步研究平抛运动,某同学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①为了准确地描绘出平抛运动的轨迹,下列要求合理的是AC.
A.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C.斜槽轨道末端必须水平
D.本实验必需的器材还有刻度尺和秒表
②甲同学按正确的操作完成实验并描绘出平抛运动的轨迹,以平抛运动的初始位置O为坐标原点建立xOy坐标系,如图4所示.从运动轨迹上选取多个点,根据其坐标值可以验证轨迹是符合y=ax2的抛物线.若坐标纸中每小方格的边长为L,根据图中M点的坐标值,可以求出a=$\frac{1}{5L}$,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sqrt{\frac{5gL}{2}}$.(重力加速度为g)
③乙同学不小心将记录实验的坐标纸弄破损,导致平抛运动的初始位置缺失.他选取轨迹中任意一点O为坐标原点,建立xOy坐标系(x轴沿水平方向、y轴沿竖直方向),如图5所示.在轨迹中选取A、B两点,坐标纸中每小方格的边长仍为L,重力加速度为g.由此可知:小球从O点运动到A点所用时间t1与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2的大小关系为:t1=t2(选填“>”、“<”或“=”);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2\sqrt{2gL}$,小球平抛运动的初始位置坐标为(-4L,-L).
④如图6丙同学将实验方案做了改变,他把桌子搬到墙的附近,调整好仪器,使从斜槽轨道滚下的小球打在正对的墙上,把白纸和复写纸附在墙上,记录小球的落点.然后等间距地改变桌子与墙的距离,就可以得到多个落点.如果丙同学还有一把刻度尺,他是否可以计算出小球平抛时的初速度?请简要阐述理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