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尾气中的NO会破坏臭氧层.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尾气中的NO和CO转变成CO2和N2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NO+2CO$\stackrel{催化剂}{→}$2CO2+N2
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率,在某温度下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
请回答:以下各题(均不考虑温度变化对催化效率的影响):
(1)在上述条件下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则反应的△H<0(填写“>”、“<”、“=”).
(2)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度v(N2)=1.875×10-4mol/L•s.
(3)假设在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能提高NO转化率的是CD.
A.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 B.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C.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缩小容器的体积
(4)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①请在空格中填入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
②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中,画出上表中的Ⅱ、Ⅲ两个实验条件下混合气体中N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图,并标明各条曲线的实验编号.
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率,在某温度下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c(NO)/mol•L-1 | 1.00×10-3 | 4.50×10-4 | 2.50×10-4 | 1.50×10-4 | 1.00×10-4 | 1.00×10-4 |
c(CO)/mol•L-1 | 3.60×10-3 | 3.05×10-3 | 2.85×10-3 | 2.75×10-3 | 2.70×10-3 | 2.70×10-3 |
(1)在上述条件下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则反应的△H<0(填写“>”、“<”、“=”).
(2)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度v(N2)=1.875×10-4mol/L•s.
(3)假设在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能提高NO转化率的是CD.
A.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 B.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C.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缩小容器的体积
(4)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实验编号 | T/℃ | NO初始浓度/ mol•L-1 | CO初始浓度/ mol•L-1 |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
Ⅰ | 280 | 1.20×10-3 | 5.80×10-3 | 82 |
Ⅱ | 124 | |||
Ⅲ | 350 | 124 |
②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中,画出上表中的Ⅱ、Ⅲ两个实验条件下混合气体中N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图,并标明各条曲线的实验编号.
7.实验室测得4mol SO2参加下列反应:2SO2(g)+O2(g)=2SO3(g)△H=-196.6kJ•mol-1.当放出354kJ热量时SO2转化率最接近于( )
A. | 10% | B. | 30% | C. | 50% | D. | 90% |
6.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NH3,发生反应2NH3?3H2+N2,并达到平衡状态,测得NH3的转化率为x%.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再充入1mol NH3,待建立新的平衡后,测得NH3的转化率为y%,则x和y的正确关系为( )
A. | x>y | B. | x<y | C. | x=y | D. | x≥y |
5.已知某可逆反应:mA(g)+nB(g)?pC(g)△H=Q kJ•mol-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图表示在不同时间t、温度T和压强P与生成物C的百分含量的关系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T1<T2 P1>P2 m+n<P Q<0 | B. | T1>T2 P1<P2 m+n>P Q>0 | ||
C. | T1<T2 P1<P2 m+n<P Q>0 | D. | T1>T2 P1<P2 m+n>P Q<0 |
4.下列关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若仅加入催化剂,改变反应途径→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 |
B. | 若仅增大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增多→单位体积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 |
C. | 若仅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且分子间的碰撞频率提高→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 |
D. | 若仅加大体系压强,体积变小→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目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
3.(1)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K值越大,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K值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K值不确定(填“增大”“减小”“不确定”).
(2)在一体积为10L的容器中,通人一定量的CO和H2O,在850℃时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H=-QkJ/mol (Q>0),CO和H2O浓度变化如图.
T℃时物质浓度(mol•L-1)的变化:
在T℃(高于850℃)时,在相同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表.
①表中c1数值大于0.08mol/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反应在4min~5min之间,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能的原因是d,表中5min~6min之间数值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a.
a.增加水蒸气 b.降低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增加氢气浓度
(3)现有T℃时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 (g)+O2(g)?2SO3(g)△H<0.
已知:反应开始时c(SO2)=0.4mol/L,c(O2)=1mol/L,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19,试判断:当反应进行到SO2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未达平衡(填“平衡状态”或“未达平衡”),理由是因为浓度商Qc=1.1≠19,所以未达到平衡;若未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此时向正方向进行.(填“正向”或“逆向”)
(2)在一体积为10L的容器中,通人一定量的CO和H2O,在850℃时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H=-QkJ/mol (Q>0),CO和H2O浓度变化如图.
T℃时物质浓度(mol•L-1)的变化:
时间(min) | CO | H2O | CO2 | H2 |
0 | 0.200 | 0.300 | 0 | 0 |
2 | 0.138 | 0.238 | 0.062 | 0.062 |
3 | c1 | c2 | c3 | c3 |
4 | c1 | c2 | c3 | c3 |
5 | 0.116 | 0.216 | 0.084 | |
6 | 0.096 | 0.266 | 0.104 |
①表中c1数值大于0.08mol/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反应在4min~5min之间,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能的原因是d,表中5min~6min之间数值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a.
a.增加水蒸气 b.降低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增加氢气浓度
(3)现有T℃时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 (g)+O2(g)?2SO3(g)△H<0.
已知:反应开始时c(SO2)=0.4mol/L,c(O2)=1mol/L,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19,试判断:当反应进行到SO2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未达平衡(填“平衡状态”或“未达平衡”),理由是因为浓度商Qc=1.1≠19,所以未达到平衡;若未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此时向正方向进行.(填“正向”或“逆向”)
2.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 装置①依据两容器内气体颜色变化,判断反应2NO2(g)?N2O4(g)平衡移动的方向 | |
B. | 装置②依据反应后U管两边液面的高低,判断Na和水反应的热效应 | |
C. | 装置③测定稀强酸与稀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 |
D. | 装置④用标准的盐酸溶液滴定待测的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加持仪器略去) |
1.下列澄清透明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 NH4+、Cu2+、Cl-、NO3- | B. | K+、Fe3+、OH-、SCN- | ||
C. | Ag+、NO3-、Cl-、K+ | D. | Na+、CH3COO-、H+、OH- |
20.下列事实可证明氨水是弱碱溶液的是( )
0 171335 171343 171349 171353 171359 171361 171365 171371 171373 171379 171385 171389 171391 171395 171401 171403 171409 171413 171415 171419 171421 171425 171427 171429 171430 171431 171433 171434 171435 171437 171439 171443 171445 171449 171451 171455 171461 171463 171469 171473 171475 171479 171485 171491 171493 171499 171503 171505 171511 171515 171521 171529 203614
A. | 氨水能被弱酸醋酸中和 | |
B. | 铵盐受热易分解 | |
C. | 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 |
D. | 0.lmol/L氨水溶液,常温时pH约为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