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1)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K值越大,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K值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K值不确定(填“增大”“减小”“不确定”).(2)在一体积为10L的容器中,通人一定量的CO和H2O,在850℃时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H=-QkJ/mol (Q>0),CO和H2O浓度变化如图.
T℃时物质浓度(mol•L-1)的变化:
时间(min) | CO | H2O | CO2 | H2 |
0 | 0.200 | 0.300 | 0 | 0 |
2 | 0.138 | 0.238 | 0.062 | 0.062 |
3 | c1 | c2 | c3 | c3 |
4 | c1 | c2 | c3 | c3 |
5 | 0.116 | 0.216 | 0.084 | |
6 | 0.096 | 0.266 | 0.104 |
①表中c1数值大于0.08mol/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反应在4min~5min之间,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能的原因是d,表中5min~6min之间数值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a.
a.增加水蒸气 b.降低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增加氢气浓度
(3)现有T℃时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 (g)+O2(g)?2SO3(g)△H<0.
已知:反应开始时c(SO2)=0.4mol/L,c(O2)=1mol/L,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19,试判断:当反应进行到SO2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未达平衡(填“平衡状态”或“未达平衡”),理由是因为浓度商Qc=1.1≠19,所以未达到平衡;若未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此时向正方向进行.(填“正向”或“逆向”)
分析 (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分析;
(2)①850℃达到平衡,c(CO)=0.08mol/L,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逆向移动;
②反应在4min~5min,平衡向逆方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结合选项判断;
由表中数据可知,5min~6minCO的浓度降低,CO2浓度增大,浓度变化都是0.02mol/L,说明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再结合水的浓度变化进行判断;
(3)根据转化率计算此时各物质的浓度,计算各物质的浓度幂之积,与平衡常数相比较,如大于平衡常数,则平衡向逆向移动,反之向正向移动.
解答 解:(1)平衡常数为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K越大,说明生成物越多,反应物越少,当反应放热时,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当反应吸热时,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温度升高,K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故答案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不确定;
(2)①由于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1数值应大于0.08 mol/L.
故答案为:大于;
②反应在4min-5min间,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能是升高温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少反应物浓度等因素引起,故选d.表中5min-6min之间CO浓度减少,H2O浓度增大,CO2浓度增大,只有增加水蒸气,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选a;
故答案为:d;a;
(3)利用三段式法解答,当SO2的转化率为50%时;
2SO2(g)+O2 (g)?2SO3(g),
起始:0.4mol/L 1mol/L 0
转化:0.2mol/L 0.1mol/L 0.2mol/L
剩余:0.2mol/L 0.9mol/L 0.2mol/L
Qc=$\frac{(0.2mol/L){\;}^{2}}{(0.2mol/L){\;}^{2}×0.9mol/L}$=$\frac{10}{9}$=1.1<19,
说明未达到平衡,向正方向进行.
答:未达到平衡;因为浓度商Qc=1.1≠19,所以未达到平衡;向正方向.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化学平衡常数、平衡的有关计算和判断等问题,题目难度较大,将图表信息和图象信息相结合,体现了图象题的新发展.
A. | 氯气 | B.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
C. | 氢氧化钠溶液 | D. |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
(1)该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frac{c{\;}^{2}(SO{\;}_{3})}{c{\;}^{2}(SO{\;}_{2})c(O{\;}_{2})}$,
T1温度下,某时刻测得体系中各物质浓度分别为c(SO2)=0.0600mol•L-1,c(O2)=0.400mol•L-1,c(SO3)=2.000mol•L-1,此时反应进行的方向为逆反应方向.
(2)该反应△S<0,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T2温度下,2L容积固定的甲、乙两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测得平衡时有关数据如下:
容器 | 甲 | 乙 |
反应物投入量 | 2molSO2、1molO2 | 4molSO3 |
平衡时n(SO3)/mol | 1 | m |
反应物的转化率 | α1 | α2 |
A.SO2、O2、S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212
B.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再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2v(SO2)消耗=v(O2)生成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②分析表格中数据,α1+α2< 1(填“>”“=”或“<”),T1<T2(填“>”“=”或“<”).
烧瓶C中发生反应如下:
Na2S(aq)+H2O(l)+SO2(g)═Na2SO3(aq)+H2S(aq) (Ⅰ)
2H2S(aq)+SO2(g)═3S(s)+2H2O(l) (Ⅱ)
S(s)+Na2SO3(aq)?Na2S2O3(aq) (Ⅲ)
已知:Na2S2O3•5H2O是无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其稀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无沉淀生成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aCl2溶液、AgNO3溶液.
(1)写出Na2S2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2O32-+2H+=SO2↑+S↓+H2O.
(2)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柱,若一段时间后液注高度不变,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c.
a.蒸馏水 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中,已知反应(Ⅲ)相对较慢,则烧瓶C中反应达到终点的现象是淡黄色沉淀完全消失.
(4)反应终止后,烧瓶C中的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可析出Na2S2O3•5H2O,其中可能含有Na2SO3、Na2SO4等杂质.为验证产品中含有Na2SO3和Na2SO4,该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将方案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 预期现象和结论 |
步骤1:取适量产品加适量蒸馏水配成稀溶液,滴加足量BaCl2溶液. | |
步骤2: |
A. | 青苹果中只含有淀粉而不含单糖 | B. | 熟苹果中只含有单糖而不含淀粉 | ||
C. | 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 D. | 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
A. | 因为它们都属于糖,所以都有甜味 | |
B. | 因为具有相同的化学式,所以互为同分异构体 | |
C. | 因为具有相同的通式,所以性质相同 | |
D. | 两者都能水解,最终都生成葡萄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