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1)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K值越大,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K值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K值不确定(填“增大”“减小”“不确定”).
(2)在一体积为10L的容器中,通人一定量的CO和H2O,在850℃时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H=-QkJ/mol (Q>0),CO和H2O浓度变化如图.
T℃时物质浓度(mol•L-1)的变化:
时间(min)COH2OCO2H2
00.2000.30000
20.1380.2380.0620.062
3c1c2c3c3
4c1c2c3c3
50.1160.2160.084
60.0960.2660.104
在T℃(高于850℃)时,在相同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表.
①表中c1数值大于0.08mol/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反应在4min~5min之间,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能的原因是d,表中5min~6min之间数值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a.
a.增加水蒸气       b.降低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增加氢气浓度
(3)现有T℃时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 (g)+O2(g)?2SO3(g)△H<0.
已知:反应开始时c(SO2)=0.4mol/L,c(O2)=1mol/L,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19,试判断:当反应进行到SO2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未达平衡(填“平衡状态”或“未达平衡”),理由是因为浓度商Qc=1.1≠19,所以未达到平衡;若未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此时向正方向进行.(填“正向”或“逆向”)

分析 (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分析;
(2)①850℃达到平衡,c(CO)=0.08mol/L,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逆向移动;
②反应在4min~5min,平衡向逆方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结合选项判断;
由表中数据可知,5min~6minCO的浓度降低,CO2浓度增大,浓度变化都是0.02mol/L,说明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再结合水的浓度变化进行判断;
(3)根据转化率计算此时各物质的浓度,计算各物质的浓度幂之积,与平衡常数相比较,如大于平衡常数,则平衡向逆向移动,反之向正向移动.

解答 解:(1)平衡常数为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K越大,说明生成物越多,反应物越少,当反应放热时,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当反应吸热时,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温度升高,K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故答案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不确定;
(2)①由于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1数值应大于0.08 mol/L.
故答案为:大于;
②反应在4min-5min间,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能是升高温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少反应物浓度等因素引起,故选d.表中5min-6min之间CO浓度减少,H2O浓度增大,CO2浓度增大,只有增加水蒸气,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选a;
故答案为:d;a;
(3)利用三段式法解答,当SO2的转化率为50%时;
2SO2(g)+O2 (g)?2SO3(g),
起始:0.4mol/L 1mol/L 0
转化:0.2mol/L 0.1mol/L 0.2mol/L
剩余:0.2mol/L 0.9mol/L 0.2mol/L
Qc=$\frac{(0.2mol/L){\;}^{2}}{(0.2mol/L){\;}^{2}×0.9mol/L}$=$\frac{10}{9}$=1.1<19,
说明未达到平衡,向正方向进行.
答:未达到平衡;因为浓度商Qc=1.1≠19,所以未达到平衡;向正方向.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化学平衡常数、平衡的有关计算和判断等问题,题目难度较大,将图表信息和图象信息相结合,体现了图象题的新发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1.工业上常利用含硫废水生产Na2S2O3•5H2O,实验室可用如下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模拟生产过程.

烧瓶C中发生反应如下:
Na2S(aq)+H2O(l)+SO2(g)═Na2SO3(aq)+H2S(aq) (Ⅰ)
2H2S(aq)+SO2(g)═3S(s)+2H2O(l)              (Ⅱ)
S(s)+Na2SO3(aq)?Na2S2O3(aq)                  (Ⅲ)
已知:Na2S2O3•5H2O是无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其稀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无沉淀生成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aCl2溶液、AgNO3溶液.
(1)写出Na2S2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2O32-+2H+=SO2↑+S↓+H2O.
(2)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柱,若一段时间后液注高度不变,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c.
a.蒸馏水   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中,已知反应(Ⅲ)相对较慢,则烧瓶C中反应达到终点的现象是淡黄色沉淀完全消失.
(4)反应终止后,烧瓶C中的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可析出Na2S2O3•5H2O,其中可能含有Na2SO3、Na2SO4等杂质.为验证产品中含有Na2SO3和Na2SO4,该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将方案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适量产品加适量蒸馏水配成稀溶液,滴加足量BaCl2溶液.
步骤2:
(5)Na2S2O3•5H2O的溶液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所得产品通过重结晶方法提纯.
18.氨基甲酸铵(NH2COONH4)是一种白色固体,易分解、易水解,可用做肥料、灭火剂、洗涤剂等.实验室制备氨基甲酸铵(NH2COONH4)的反应如下:
2NH3(g)+CO2(g)?NH2COONH4(s)△H<0
副反应有:NH2COONH4+H2O?NH4HCO3+NH3↑; NH2COONH4(s)$\stackrel{△}{?}$2NH3(g)+CO2(g)等.
已知干燥的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外套冷却的反应器时,在器壁上会形成一层致密、坚硬、粘附力极强的氨基甲酸铵.这层不良导热物不仅影响散热,而且也使产物不易取出.因此,在实验室的主要实验装置和步骤如图1:
注:四氯化碳与液体石蜡均为惰性介质.
(I)合成:把氨气和二氧化碳通入四氯化碳中,不断搅拌混合,生成的氨基甲酸铵细小晶体悬浮在四氯化碳中. 当悬浮物较多时,停止制备.
(Ⅱ)分离与提纯:将氨基甲酸铵从四氯化碳中分离,重结晶提纯.
(Ⅲ)产品纯度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水槽;液体石蜡鼓泡瓶的作用是通过观察气泡,调节NH3与CO2通入比例.
(2)如用图2装置制取平稳的CO2气流,你所选择的试剂是石灰石与稀盐酸(或稀硝酸).
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旋塞,导管伸入水中,用手(或热毛巾)捂住锥形瓶,导管口有气泡,松手后形成水柱且不下降,说明不漏水
(3)合成过程中使用了四氯化碳,且用电动搅拌器不断搅拌,理由是使用四氯化碳作为分散剂,搅拌是为了使NH3与CO2充分接触,并避免产物在器壁上的粘附.
(4)发生器用冰水冷却的原因是降低温度,提高反应物转化率(或降低温度,防止因反应放热造成产物分解).
(5)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产品并得到干燥产品的实验方法是C
A. 过滤后,常压加热烘干        B.抽滤后,高压加热烘干
C.过滤后,真空40℃以下烘干   D.抽滤后,真空40℃以下烘干
(6)尾气处理装置如图3所示.双通玻璃管的作用:防止倒吸;浓硫酸的作用:吸收多余氨气、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反应器使氨基甲酸铵水解.
(7)取因部分变质而混有碳酸氢铵的氨基甲酸铵样品0.7820g,用足量石灰水充分处理后,使碳元素完全转化为碳酸钙,过滤、洗涤、干燥,测得质量为1.000g.则样品中氨基甲酸铵的物质的量分数为8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