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对于气体,影响其体积的因素有( )
①构成气体的粒子的大小 ②气体的粒子间的距离 ③气体粒子的数目 ④气体的密度.
①构成气体的粒子的大小 ②气体的粒子间的距离 ③气体粒子的数目 ④气体的密度.
A. | ①② | B. | ②③ | C. | ②④ | D. | ①③ |
13.选择萃取剂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这种萃取剂应具备的性质是( )
①不溶于水 ②易溶于水 ③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 ④必须比水密度大
⑤不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⑥易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①不溶于水 ②易溶于水 ③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 ④必须比水密度大
⑤不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⑥易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A. | ①⑤ | B. | ②③④ | C. | ①③⑤ | D. | ①③④⑤ |
12.下列物质属于胶体的是( )
A. | 硫酸铜溶液 | B. | 纳米级材料 | ||
C. | 淀粉溶液 | D. | FeCl3溶液与NaOH溶液的混合物 |
11.水体中重金属铅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水溶液中铅的存在形态主要有Pb2+、Pb(OH)+、Pb(OH)2、Pb(OH)3-、Pb(OH)42-,各形态的浓度分数α随溶液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表示Pb2+、2表示Pb(OH)+、3表示Pb(OH)2、4表示Pb(OH)3-、5表示Pb(OH)42-]
(1)往Pb(NO3)2溶液中滴入稀NaOH溶液,pH=8时溶液存在的阳离子除H+、Na+外,还有:Pb2+、Pb(OH)+.
(2)pH=9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Pb(OH)++OH-?Pb(OH)2↓
(3)某课题组制备了一种新型脱铅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痕量铅,实验结果如下表:
上表中除 Pb2+外,该脱铅剂对其他离子的去除效果最好的是:Fe3+
(4)如该脱铅剂(用EH表示)脱铅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反应为:2EH(s)+Pb2+?E2Pb(s)+2H+
则脱铅最合适的pH范围为B(填代码).
A.4~5 B.6~7 C.9~10 D.11~12.
[1表示Pb2+、2表示Pb(OH)+、3表示Pb(OH)2、4表示Pb(OH)3-、5表示Pb(OH)42-]
(1)往Pb(NO3)2溶液中滴入稀NaOH溶液,pH=8时溶液存在的阳离子除H+、Na+外,还有:Pb2+、Pb(OH)+.
(2)pH=9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Pb(OH)++OH-?Pb(OH)2↓
(3)某课题组制备了一种新型脱铅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痕量铅,实验结果如下表:
离子 | Pb2+ | Ca2+ | Fe3+ | Mn2+ | Cl- |
处理前浓度(mg/L) | 0.100 | 29.8 | 0.120 | 0.087 | 51.9 |
处理后浓度(mg/L) | 0.004 | 22.6 | 0.040 | 0.053 | 49.8 |
(4)如该脱铅剂(用EH表示)脱铅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反应为:2EH(s)+Pb2+?E2Pb(s)+2H+
则脱铅最合适的pH范围为B(填代码).
A.4~5 B.6~7 C.9~10 D.11~12.
10.某探究小组用KMnO4酸性溶液与H2C2O4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紫色消失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该实验条件作如下限定:
①所用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可选择:0.01mol•L-1、0.001mol•L-1;
②所用H2C2O4溶液的浓度可选择:0.1mol•L-1、0.2mol•L-1;
③催化剂的用量可选择0g、0.5g;
④实验温度可选择298K、323K.
(1)每次实验KMnO4酸性溶液的用量均为4mL、H2C2O4溶液的用量均为2mL.如果要探究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变换这些实验条件,至少需要完成4个实验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结论.
(2)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同学改变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测得以下实验数据:(从混合振荡均匀开始计时)
①用0.001mol•L-1KMnO4酸性溶液进行实验时KMnO4的平均反应速率1×10-4mol•L-1•min-1
(忽略混合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
②若不经过计算,直接看表中的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浓度大小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否可行?(填“是”或“否”)否.若不可行(若认为可行则不填),请设计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的改进方案:取过量的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草酸溶液分别与体积相同、浓度相同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观察溶液褪色的情况.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该实验条件作如下限定:
①所用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可选择:0.01mol•L-1、0.001mol•L-1;
②所用H2C2O4溶液的浓度可选择:0.1mol•L-1、0.2mol•L-1;
③催化剂的用量可选择0g、0.5g;
④实验温度可选择298K、323K.
(1)每次实验KMnO4酸性溶液的用量均为4mL、H2C2O4溶液的用量均为2mL.如果要探究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变换这些实验条件,至少需要完成4个实验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结论.
(2)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同学改变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测得以下实验数据:(从混合振荡均匀开始计时)
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 (mol•L-1) | 溶液褪色所需时间 (min) |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
0.01 | 14 | 13 | 11 |
0.001 | 6 | 7 | 7 |
(忽略混合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
②若不经过计算,直接看表中的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浓度大小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否可行?(填“是”或“否”)否.若不可行(若认为可行则不填),请设计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的改进方案:取过量的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草酸溶液分别与体积相同、浓度相同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观察溶液褪色的情况.
9.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 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l)△H=-890.3kJ•mol-1 | |
B. | 500℃、30MPa下,将0.5mol 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3H2(g)$?_{500℃、30MPa}^{催化剂}$ 2NH3(g)△H=-38.6kJ•mol-1 | |
C. | 硫酸与氢氧化钡发生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aq)+SO42-(aq)+Ba2+(aq)+OH-(aq)=BaSO4(s)+H2O(l)△H=-57.3kJ•mol-1 | |
D. | 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Mg2++2NH3•H2O=Mg(OH)2↓+2NH4+ |
8.关于水的电离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 | |
B. | 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 |
C. | 向水中加入稀硫酸,c(H+)增大,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 |
D. | 95℃纯水的pH<7,说明加热可导致水呈酸性 |
7.关于醋酸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满足:c(H+)=c(OH-)+c(CH3COO-) | |
B. | 升高温度,溶液中$\frac{c({H}^{+})}{c(C{H}_{3}COOH)}$比值增大 | |
C. | CH3COOH溶液中加少量的CH3COONa固体,醋酸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 |
D. | 0.10mol/L的CH3COOH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c(OH-)减小 |
6.已知:H2(g)+$\frac{1}{2}$O2(g)=H2O(l)△H=-285.8kJ•mol-1
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1
现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695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1
现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695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 1:1 | B. | 2:3 | C. | 1:4 | D. | 1:3 |
5.下列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0 169015 169023 169029 169033 169039 169041 169045 169051 169053 169059 169065 169069 169071 169075 169081 169083 169089 169093 169095 169099 169101 169105 169107 169109 169110 169111 169113 169114 169115 169117 169119 169123 169125 169129 169131 169135 169141 169143 169149 169153 169155 169159 169165 169171 169173 169179 169183 169185 169191 169195 169201 169209 203614
A. | Al2(SO4)3=2Al3++3SO42- | B. | HF=H++F- | ||
C. | H3PO4?3H++PO43- | D. | NaHCO3=Na++H++CO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