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已知电解熔融氧化钙可以得到金属钙和氯气,钙在氯气中燃烧又能生成氯化钙.请你根据已学知识,按图中箭头所表示的物质间可能发生的转化,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CaO、Ca(OH)2、CaCO3三者都是离子化合物,在固态时可以导电 | |
B. | 工业上也可用电解熔融氧化钙的方法制备金属钙 | |
C. | 往Ca(OH)2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或NaHCO3溶液,都能实现⑥的转化 | |
D. | 工业上以氯气和石灰乳为原料通过反应制造主要成分为CaCl2的漂白粉 |
15.氰气(CN)2性质与卤素相似,分子中4个原子处于同一直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分子中只存在极性键 | B. | 在氰气中N、C的化合价为0 | ||
C. | CN的电子式: | D. | 能与烯烃发生加成反应 |
14.X、Y、Z、W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X、Y可能是( )
①C、CO ②S、SO2 ③AlCl3、Al(OH)3 ④Cl2、FeCl3.
①C、CO ②S、SO2 ③AlCl3、Al(OH)3 ④Cl2、FeCl3.
A. | 仅有①③ | B. | ①②③ | C. | 仅有②④ | D. | ①②③④ |
13.浙江大学成功研制出能在数分钟之内将电量充满的锂电池,其成本只有传统锂电池的一半.若电解液为LiAlCl4-SOCl2,电池的总反应为:4Li+2SOCl2$?_{充电}^{放电}$4LiCl+S+S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Li为电池的负极 | |
B. | 电池的电解液可用LiCl水溶液代替 | |
C. | 放电时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 | |
D. | 充电时阳极反应式为:4Cl-+S+SO2-4e-=2SOCl2 |
12.分子式为C6H14O的醇有多种结构,其中能经过两步氧化生成羧酸的结构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 | 8种 | B. | 9种 | C. | 10种 | D. | 11种 |
11.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0.2mol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H2分子数为0.3NA | |
B. | 常温下,1LpH=1的盐酸溶液,由水电离的H+离子数目为0.1NA | |
C. | 铅蓄电池中,当正极增加9.6g时,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目为0.2NA | |
D. | 11P4+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 反应中,6 mol CuSO4能氧化白磷的分子数为1.1NA |
10.如表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检验食盐中是否添加KIO3 | 取食盐试样,溶于KI溶液,加入淀淀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蓝 |
B | 验证硝酸是挥发性酸 | 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硝酸和浓氨水,然后靠近,观察是否有白烟产生 |
C | 验证Br2氧化性强于Fe3+ | 取少许FeCl2晶体溶于稀盐酸,加入KSCN观察溶液是否变红,滴入溴水后再观察是否变红 |
D | 检验氯酸钾中含有氯元素 | 取少量氯酸钾加入MnO2充分加热,残留物溶于水,取上层清液,滴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9.如表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验证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 乙烯通入溴水中,测定反应前后溶液pH |
B | 检验氯化铁溶液中是否含FeCl2 | 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 |
C | 检验乙酸中是否混有乙醇 | 取样液于试管,加入一绿豆颗粒大的钠粒 |
D | 验证Ksp(AgI)<Ksp(AgCl) | 向含等物质的量NaCl、KI的混合液中滴加AgNO3溶液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8.把锌片和铁片放在盛有含酚酞的稀食盐水的玻璃器皿中,如图.经过一段时间后,首先观察到溶液变红的区域是( )
0 168564 168572 168578 168582 168588 168590 168594 168600 168602 168608 168614 168618 168620 168624 168630 168632 168638 168642 168644 168648 168650 168654 168656 168658 168659 168660 168662 168663 168664 168666 168668 168672 168674 168678 168680 168684 168690 168692 168698 168702 168704 168708 168714 168720 168722 168728 168732 168734 168740 168744 168750 168758 203614
A. | Ⅰ和Ⅲ附近 | B. | Ⅰ和Ⅳ附近 | C. | Ⅱ和Ⅲ附近 | D. | Ⅱ和Ⅳ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