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下列有关该元素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 | 它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ⅤA族 | |
B. | 它的最高正价为+5,负价为-3 | |
C. | 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一元强酸 | |
D. | 它的非金属性比磷弱比氧强 |
分析 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为N元素,核外电子数为7,分两个电子层排布,最外层为5,属于第VA族,据此分析.
解答 解: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为N元素,核外电子数为7,分两个电子层排布,最外层为5,属于第VA族;
A.N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ⅤA族,故A正确;
B.N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其族序数为+5,负价为-3,故B正确;
C.N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硝酸是一种强酸,故C正确;
D.N与P同一主族,与O同一周期,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N的非金属性比磷强比氧弱,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元素的性质,根据电子排布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类推的思维方法可解决不少化学问题,但类推的结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正确与否.下列几种类推结论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 沸点HBr>HCl,则同族元素氢化物沸点HCl>HF | |
B. | Fe3O4可表示为FeO•Fe2O3,则Pb3O4可表示为PbO•Pb2O3 | |
C. | CO2与Na2O2反应只生成Na2CO3和O2,故SO2与Na2O2反应也只生成Na2SO3和O2 | |
D. | SiO2能形成原子晶体,一定条件下CO2也能形成原子晶体 |
16.甲、乙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常见物质或微粒,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物质或微粒能满足下列相互转化关系:甲$\stackrel{H+}{→}$乙$\stackrel{OH-}{→}$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有可能是AlO2- 也有可能是Al3+ | |
B. | 若乙为无色无味气体,则甲一定是CO32- | |
C. | 若甲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甲、乙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 |
D. | 若甲、乙均为离子,甲、乙两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 |
6.欲测定某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可用0.1000mol•L-1HCl标准溶液进行中和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滴定前滴定管内液面读数为1.10mL,滴定后液面如图,则此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23.80mL;
(2)乙学生做了三组平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选取上述合理数据,计算出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44mol•L-1(小数点后保留四位);
(3)下列哪些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高AC(填序号).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测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标准液润洗
C.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端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滴定管读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滴定前滴定管内液面读数为1.10mL,滴定后液面如图,则此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23.80mL;
(2)乙学生做了三组平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 待测NaOH溶液的体积/mL | 0.1000mol•L-1HCl溶液的体积/mL | |
滴定前刻度 | 滴定后刻度 | ||
1 | 25.00 | 0.00 | 26.11 |
2 | 25.00 | 1.56 | 31.30 |
3 | 25.00 | 0.22 | 26.31 |
(3)下列哪些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高AC(填序号).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测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标准液润洗
C.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端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滴定管读数.
13.溴酸银(AgBr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25℃时,溴酸银微溶于水 | |
B. | 溴酸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
C. | 60℃时溴酸银的Kap约等于2.5×10-4 | |
D. | 往溴酸银浊液中滴加NaI有黄色固体生成 |
5.冬青油是一种无色液体,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制备冬青油.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产物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步骤如下所示:
①向三颈瓶中加入6.9g(0.05mol)水杨酸和24g(0.75mol)甲醇,再小心地加入6mL浓硫酸,摇匀.
②加入2粒沸石(或碎瓷片),装上仪器a,在石棉网上保持温度在85~95℃,回流1.5h.
③反应完毕,将烧瓶冷却,加入50mL蒸馏水,然后转移至分液漏斗,弃去水层,将有机层再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50mL 5%碳酸氢钠溶液和30mL水洗涤.
④将产物移至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0.5g无水氯化钙.
⑤最后将粗产品进行蒸馏,收集221~224℃的馏分,其质量为6.8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吸水剂.
(2)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冷凝管,进水口为Ⅱ(填“Ⅰ”或“Ⅱ”).
(3)②中的沸石的作用防止瀑沸,实验过程中发现未加沸石,因采取的操作是B(写序号)
A.立即补加 B.冷却后补加 C.不需补加 D.重新配料
(4)用碳酸氢钠溶液洗涤的目的是将冬青油中的甲醇、水杨酸溶解,便于液体分层;用水洗涤时,产品在下(填“上”或“下”)层.
(5)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水分.
(6)粗产品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图3中的仪器有B.(填正确答案序号)
(7)本次实验中冬青油的产率为89.5%.
产物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分 子质量 | 密度/g•cm-3 | 沸点/℃ | 溶解性 | |
冬青油 | 152 | 1.180 | 222.2 | 微溶于水 |
①向三颈瓶中加入6.9g(0.05mol)水杨酸和24g(0.75mol)甲醇,再小心地加入6mL浓硫酸,摇匀.
②加入2粒沸石(或碎瓷片),装上仪器a,在石棉网上保持温度在85~95℃,回流1.5h.
③反应完毕,将烧瓶冷却,加入50mL蒸馏水,然后转移至分液漏斗,弃去水层,将有机层再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50mL 5%碳酸氢钠溶液和30mL水洗涤.
④将产物移至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0.5g无水氯化钙.
⑤最后将粗产品进行蒸馏,收集221~224℃的馏分,其质量为6.8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吸水剂.
(2)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冷凝管,进水口为Ⅱ(填“Ⅰ”或“Ⅱ”).
(3)②中的沸石的作用防止瀑沸,实验过程中发现未加沸石,因采取的操作是B(写序号)
A.立即补加 B.冷却后补加 C.不需补加 D.重新配料
(4)用碳酸氢钠溶液洗涤的目的是将冬青油中的甲醇、水杨酸溶解,便于液体分层;用水洗涤时,产品在下(填“上”或“下”)层.
(5)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水分.
(6)粗产品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图3中的仪器有B.(填正确答案序号)
(7)本次实验中冬青油的产率为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