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短周期元素X、Y、Z三种原子原子序数之和为25,且Z、Y原子序数之和是X的原子序数2倍还多已知它们可形成化合物和,溶于水可与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X、Y、Z在周期表中不可能处于同一周期
B.原子序数
C.简单离子半径:
D.Y单质在X单质中点燃生成物离子个数之比为1:1
【答案】D
【解析】
已知三种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5,且Z与Y的原子序数之和比X的原子序数的2倍还多1,设X原子的原子序数为x,则Z与Y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x+1,则2x+1+x=25,解得x=8,则X为O元素,由化学式和可知,Y可能为第IA族元素,Z可能为第IVA族元素,且为短周期元素,其中Na与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17,符合题意,则X为O元素,Y为Na元素,推出Z为C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已知三种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5,且Z与Y的原子序数之和比X的原子序数的2倍还多1,设X原子的原子序数为x,则Z与Y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x+1,则2x+1+x=25,解得x=8,则X为O元素,由化学式和可知,Y可能为第IA族元素,Z可能为第IVA族元素,且为短周期元素,其中Na与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17,符合题意,则X为O元素,Y为Na元素,推出Z为C元素,
A. 氧、钠、碳不在同一周期,故A正确;
B. X是氧号,Y是钠号,Z是碳号,则原子序数从大到小为:,故B正确;
C. 为,为,电子层结构相同,原子序数小半径反而大,则,故C正确;
D. Y单质是金属钠,X单质是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过氧化钠,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之比为2:1,故D错误;
故选D。
【题目】表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氧 | X |
Y | Z |
时,用浓度为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浓度均为的两种酸HX、忽略体积变化,实验数据如表
数据编号 | 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 | 溶液pH | |
HX | HZ | ||
① | 0 | 3 | 1 |
② | 20.00 | a | 7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格中
B.HX和HZ等体积混合后
C.Y和Z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分解温度高
D.的水溶液中:
【题目】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铁盐与亚铁盐相互转化的实验:
实验Ⅰ:将转化为如图
(1)Fe3+与Cu粉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探究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请填写实验方案:查阅资料:
的化学性质与相似,白色
实验方案 | 现象 | 结论 |
步骤1:取4mL ______ 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KSCN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与KSCN反应产生了白色沉淀 |
步骤2:取 ______ | 无明显现象 |
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实验Ⅱ:将转化为
实验方案 | 现象 |
向3mL溶液中加入1mL稀硝酸 | 溶液变为棕色,放置一段时间后,棕色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
探究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查阅资料:棕色
(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NO产生的原因______.
(4)从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角度对体系中存在的反应进行
反应Ⅰ:与反应;反应Ⅱ:与NO反应
①依据实验现象,甲认为反应Ⅰ的速率比反应Ⅱ______填“快”或“慢”.
②乙认为反应Ⅰ是一个不可逆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其猜测正确,乙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
③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由棕色变为黄色的原因______.
【题目】(1)将不同量的CO(g)和H2O(g)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内,进行反应:CO(g)+H2O(g)CO2(g)+H2(g)。
得到如下两组数据:
实验组 | 温度/℃ | 起始量/mol | 平衡量/mol | 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min | ||
H2O | CO | H2 | CO | |||
1 | 650 | 2 | 4 | 1.6 | 2.4 | 5 |
2 | 900 | 1 | 2 | 0.4 | 1.6 | 3 |
①实验1中以v(C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
②该反应的逆反应为___(填“吸”或“放”)热反应。
(2)在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2mol的CO和6mol的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CO(g)+2H2(g)CH3OH(g) △H<0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由图可知反应在t1、t3、t7时都达到平衡,而在t2、t8时都改变了条件,试从以下措施中选出适宜的改变条件:t2___、t8___。(此处两空均填下列选项字母序号)
a.增加CO的物质的量 b.加催化剂 c.升高温度 d.压缩容器体积 e.将CH3OH气体液化 f.充入氦气
②若t4时降压,t5时达到平衡,t6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请在图中画出t4~t6时逆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___。
(3)已知反应2NO(g)+2CO(g)N2(g)+2CO2(g)在100kPa下△H=-113.0kJ/mol,△S=-145.3J·mol-1·K-1。理论上,该反应在温度___(填“高于”或“低于”)___时均可自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