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3.下列数量的各物质所含原子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①0.45mol氨气 ②标准状况下33.6L氦气 ③4℃时7.5mL水 ④0.2mol磷酸钠(Na3PO4)
A. | ①④②③ | B. | ②①④③ | C. | ②①③④ | D. | ①④③② |
分析 结合n=$\frac{V}{Vm}$=$\frac{m}{M}$及分子构成计算.
解答 解:①0.45mol氨气中含原子为0.45mol×4=1.8mol;
②标准状况下33.6L氦气含原子为$\frac{33.6L}{22.4L/mol}$=1.5mol;
③4℃时7.5mL水中含原子为$\frac{7.5g}{18g/mol}$×3=1.25mol;
④0.2mol磷酸钠(Na3PO4)中含原子为0.2mol×8=1.6mol,
则所含原子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①④②③,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公式及分子构成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下表列出了A~R九种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R单质分子的电子式.
(2)A、C、D三种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NaOH
(3)A、B、C、G的离子按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Cl->K+>Na+>Mg2+
(4)写出A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5)X元素是A~R九种元素中的一种,X的原子核里有14个中子,2.7gX在氧气里燃烧时,质量增加2.4g.X的氢氧化物既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也能与盐酸反应.X的元素符号是Al,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ⅢA族.
(6)有两种化合物M和N都由AFIJ四种元素组成.若M与N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离子反应,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SO3-+H+=H2O+SO2↑.
(7)上述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HClO4.
主族 周期 | IA | IIA | IIIA | IVA | VA | VIA | VIIA | 0 |
1 | J | |||||||
2 | E | R | F | |||||
3 | A | C | D | H | I | G | ||
4 | B |
(2)A、C、D三种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NaOH
(3)A、B、C、G的离子按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Cl->K+>Na+>Mg2+
(4)写出A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5)X元素是A~R九种元素中的一种,X的原子核里有14个中子,2.7gX在氧气里燃烧时,质量增加2.4g.X的氢氧化物既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也能与盐酸反应.X的元素符号是Al,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ⅢA族.
(6)有两种化合物M和N都由AFIJ四种元素组成.若M与N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离子反应,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SO3-+H+=H2O+SO2↑.
(7)上述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HClO4.
4.下列应用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没有关系的是( )
A. | 工厂利用高压电除尘,有利于减轻雾霾和预防大气污染 | |
B. | 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 |
C. | 过滤泥水混合物,用激光笔照射滤液,能产生光亮的通路 | |
D. | 江河入海出容易形成三角洲,如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的形成 |
8.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A. | 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 |
B. |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 |
C. | 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 |
D. | 根据氧化物中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
1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1mol FeI2与足量氯气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
B. | 常温常压下,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 |
C. | 1molCl2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数都是2NA | |
D. | 56g铁片投入足量浓H2SO4中生成NA个SO2分子 |
2.有两位同学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测定可逆反应:A2+3B2?2Χ2的化学反应速率.甲测得:v(A2)=0.5mol/(L•min),乙测得:v(B2)=1.5mol/(L•min),则这两位同学的测定结果( )
A. | 都正确 | B. | 都不正确 | C. | 甲正确,乙不正确 | D. | 都对或都错 |
2.下列反应中铁元素被氧化的是( )
A. | Fe2O3+6HCl→2FeCl3+3H2O | B. | 3Fe+4H2O→Fe3O4+4H2↑ | ||
C. | 2FeCl3+2KI→2FeCl2+I2+2KCl | D. | 3NaOH+FeCl3→Fe(OH)3↓+3Na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