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3.实验室通常用浓硫酸和乙醇反应来制取乙烯,常因温度过高而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硫.有人设计下列实验以确认上述混合气体中有乙烯和二氧化硫,试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②、③、④装置可盛放的试剂分别是:
①A,②B,③A,④D(将下列有关试剂的序号填入).
A.品红溶液 B.NaOH溶液
C.浓硫酸 D.酸性KMnO4溶液
(2)能说明二氧化硫气体存在的现象是装置①中品红溶液退色.
(3)使用装置②和③的目的是除去SO2气体,以免干扰乙烯的性质实验;检验SO2是否被除尽;
(4)说明含有乙烯的现象是装置③中的品红溶液不退色,装置④中的酸性KMnO4溶液退色.
分析 二氧化硫为酸性气体,可与碱反应,可使品红褪色,具有还原性,可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够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褪色,所以先检验二氧化硫,然后检验乙烯,同在检验乙烯之前用NaOH溶液除去SO2,再通过品红溶液不褪色确认SO2已除干净,最后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检验乙烯,据此解答.
解答 解:二氧化硫为酸性气体,可与碱反应,可使品红褪色,具有还原性,可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够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褪色,所以先检验二氧化硫,然后检验乙烯,同在检验乙烯之前用NaOH溶液除去SO2,再通过品红溶液不褪色确认SO2已除干净,最后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检验乙烯,
(1)装置①中盛有品红溶液,用来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然后将气体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②除去二氧化硫,再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③确定二氧化硫是否除干净,最后通入盛有酸性高锰酸钾的④检验乙烯的存在;
故答案为:A;B;A;D;
(2)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故答案为:装置①中品红溶液退色;
(3)装置②用来除去SO2气体,以免干扰乙烯的性质实验;装置③检验SO2是否被除尽,故答案为:除去SO2气体,以免干扰乙烯的性质实验;检验SO2是否被除尽;
(4)装置③中的品红溶液不退色可以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若装置④中的酸性KMnO4溶液退色,可证明乙烯的存在;
故答案为:装置③中的品红溶液不退色,装置④中的酸性KMnO4溶液退色.
点评 本题考查了乙烯的实验室制法以及产物的检验,熟悉二氧化硫、乙烯的性质是解题关键,注意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气体检验的顺序,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3.室温下向10mL pH=3的醋酸溶液中加入水稀释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再加入10mL pH=11 NaOH溶液,混合液pH=7 | |
B. | 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c(H+)亦增大 | |
C. | 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增加,导电性增强 | |
D. | 溶液中$\frac{c(C{H}_{3}CO{O}^{-})}{c(C{H}_{3}COOH)•(O{H}^{-})}$不变 |
4.下列各项中,由实验事实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 理由 | 结论 |
A | 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 Ca(ClO)2>CH3COONa | 酸性:CH3COOH>HClO |
B | 同体积相同pH的盐酸和醋酸与相同的锌 反应的速率:醋酸>盐酸 | 酸性:HCl>CH3COOH |
C | 相同条件下的沸点: H2O>NH3 | 非金属性:O>N |
D | 相同物质的量得到电子的数目: 稀硝酸>浓硝酸 | 氧化性:稀硝酸>浓硝酸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1.有关碱金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密度逐渐增大 | |
B. | 碱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很强,均易与氯气、氧气、氮气等发生反应 | |
C. | 碳酸铯加热时不能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铯 | |
D. | 无水硫酸铯的化学式为Cs2SO4,它不易溶于水 |
8.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 | 金属钠着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 |
B. | 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甲烷气体时,必须先检验甲烷的纯度 | |
C. | 酒精灯不慎着火,应立即吹熄 | |
D. | 眼睛里溅进盐酸,立即用NaOH溶液洗涤眼睛 |
5.(CH3)2CHCH2OH是某有机物的加氢还原产物,该有机物可能是( )
A. | 乙醛的同系物 | B. | 丙醛的同分异构体 | ||
C. | CH2=C(CH3)CHO | D. | CH3CH2COCH3 |
2.在温度、容积相同的2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
(已知N2(g)+3H2(g)═2NH3(g);△H=-92.4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容器 | 甲 | 乙 |
反应物投入量 | 1mol N2、3mol H2 | 4mol NH3 |
NH3的浓度(mol•L-1) | c1 | c2 |
反应的能量变化 | 放出a kJ | 吸收b kJ |
气体密度 | ρ1 | ρ2 |
反应物转化率 | α1 | α2 |
A. | c1<c2<2c1 | B. | a+b>92.4 | C. | α1+α 2=1 | D. | ρ2=3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