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图1所示,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氨气.(1)从图2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氮气a,氢气b;
(2)氨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干燥气体、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
(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入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不会(填“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因为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气、氢气两种气体;
(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原因是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放出的热使铂丝保持红热,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高温高压}$4NO+6H2O;
(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H+、OH-、NH4+、NO3-离子
分析 (1)可根据制取气体的药品状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制取仪器;
(2)通过观察甲装置中冒气泡的速率来控制气体流量;
(3)合成氨的反应是可逆的,还会有一些氮气、氢气存在,据此来回答;
(4)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成二氧化氮;
(5)氨的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6)根据溶液的组成来确定含有的离子
解答 解:(1)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是溶液与溶液反应,可以选择a,实验室里用金属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固体和液体反应,可以选择装置b,
故答案为:a;b;
(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中的浓硫酸可以将氮气和氢气干燥,同时可以根据甲装置中冒气泡的速率来控制气体流量,
故答案为:干燥气体;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
(3)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还会有一些氮气、氢气存在,这样会缓解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的气压差,不会倒吸,
故答案为:不会;因为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气、氢气两种气体;
(4)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放出的热使铂丝保持红热;
生成的一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
故答案为:氨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放出的热使铂丝保持红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根据反应物的性质进行分析,氨的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高温高压}$4NO+6H2O,
故答案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高温高压}$4NO+6H2O;
(6)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产物是一氧化氮和水,一氧化氮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变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所以硝酸的存在会和氨水反应生成硝酸铵,溶液中会存在H+、OH-、NH4+、NO3-,
故答案为:NH4+;NO3-.
点评 本题以信息形式主要考查了氮气的制取、以及氮的化合物的性质,题目难度中等,试题综合性较大,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注意熟练掌握合成氨的反应原理,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A. | 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Ag2O | |
B. | 电池放电时,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 |
C. | 电池充电时,阳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Ag | |
D. | 电池充电时,阴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
A. | 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 |
B. | 金属A与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时,A是正极,则B的金属性强于A | |
C. |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只要条件不改变,各物质的浓度就不再改变 | |
D. | 对于反应N2(g)+3H2(g)?2NH3(g),单位时间里每增加1molN2,同时增加3molH2,说明反应到化学平衡状态 |
化学式 | 颜色 | Ksp |
AgCl | 白色 | 2.0×10-10 |
AgBr | 浅黄色 | 5.4×10-13 |
AgI | 黄色 | 8.3×10-17 |
Ag2S | 黑色 | 2.0×10-48 |
Ag2CrO4 | 红色 | 2.0×10-12 |
(2)向BaCl2溶液中加入AgNO3和KBr,当两种沉淀共存时,$\frac{c(B{r}^{-})}{c(C{l}^{-})}$=2.7×10-3.
(3)测定水体中氯化物含量,常用标准硝酸银法进行滴定,滴定时应加入的指示剂_A.
A.K2CrO4 B.KI C.KCl D.KBr.
A. | 读取滴定 | B. | 排除滴定 | ||
C. | 制取并收集 | D. | 构成铜锌 |
A. | 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不相同 | |
B. | 天然氨基酸能与强酸或强碱溶液反应 | |
C. | 豆油、甘油、汽油都属于酯类 | |
D. | 乙烯、苯、纤维素均属于烃类化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