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为了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一氧化氮而不是氢气.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C中有足量的澄清石灰水,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1)实验时,为了将体系中的氧气排净,先将B装置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接触产生气体,当出现当C处出现白色沉淀时现象时,立刻将B装置上提,使之与稀硝酸脱离,说明已经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净;
(2)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
(3)有人认为装置存在缺陷,请在不增加其他仪器的情况下,改进该装置:将装置E的长、短导气管交换位置;
(4)用F向E中鼓入空气后,可观察到烧瓶E内气体颜色加深,此操作的目的是通过颜色变深,为了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一氧化氮而不是氢气;
(5)装置D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分析 实验时,可先将B装置中CaCO3放入硝酸中,碳酸钙和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先排出去其中的空气,以便在E烧瓶中收集到NO,以便观察颜色,且在C中可观察到浑浊,有碳酸钙沉淀生成,A中硝酸和铜反应生成NO,易于氧气反应,则将F气球中空气压入E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装置D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可用与吸收二氧化氮气体,气体中气球可用于吸收不反应的NO,以防止污染空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1)实验时,可先将B装置中CaCO3放入硝酸中,碳酸钙和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先排出去其中的空气,以便在E烧瓶中收集到NO,以便观察颜色;E中空气已被赶尽时,E中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当C处出现白色沉淀时;
(2)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N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
故答案为:3Cu+8H++2NO3-=3Cu2++2NO↑+4H2O;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重,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E中应左导管短,右导管长,才有利于排净空气,保证E中全是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将装置E的长、短导气管交换位置;
(4)用F向E中鼓入空气后,如生成NO,可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以此证明生成的气体为一氧化氮而不是氢气,
故答案为:通过颜色变深,为了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一氧化氮而不是氢气;
(5)装置D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可用与吸收二氧化氮气体,气体中气球可用于吸收不反应的NO,以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点评 本题以硝酸的性质为载体综合考查性质实验的设计,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相关物质的性质,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注意相关实验操作方法的注意事项,难度中等.
A. |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只含离子键 | |
B. | 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只含共价键 | |
C. | 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 |
D. | 共价键不一定只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
A. | 氯化钠的电子式: | B. | 氯化氢的电子式 | ||
C. | 碳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2周期ⅥA族 | D. | H2O的结构式:H-O-H |
A. | 糖类、油脂、蛋白质均为高分子化合物 | |
B. | 苯、邻二甲苯互为同系物 | |
C. | 棉、麻、羊毛及合成纤维统称为化学纤维 | |
D. | 合成聚乙烯与合成酚醛树脂的反应类型相同 |
A. | 常温下,7.8g固体Na2O2中,含有的阴阳离子总数为0.4NA | |
B. | 4℃时,18g 2H216O中含有共用电子对数为2NA | |
C. | 1 mol N5+含有的电子数为34NA | |
D. | 用金属铁、Cu片、稀硫酸组成原电池,当金属铁质量减轻5.6g时,流过外电路的电子为0.3NA |
A. | N2O为三角形分子 | |
B. | N2O与CO2均不含非极性键 | |
C. | N2O的电子式可表示 | |
D. | N2O与SiO2为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相似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