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1 mol NH4+ 所含电子数为10NA,含有的质子数为11NA.0.5 mol H2O中含有0.5NA个电子.分析 铵根离子中含有10个电子、11个质子,则1mol铵根离子中含有10mol电子、11mol质子;水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0.5mol水分子中含有5mol电子,最后根据N=nNA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 解:1mol NH4+含有10mol电子、11mol质子,则1mol铵根离子所含电子数为10NA,含有的质子数为11NA;
0.5 mol H2O中含有5mol电子,则含有0.5NA个电子,
故答案为:10NA;11NA;0.5N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5.下列反应体现了CO2的氧化性是( )
A. | O2+C$\frac{\underline{\;高温\;}}{\;}$CO2 | B. | 2NaOH+CO2═Na2CO3+H2O | ||
C. | 2Na2O2+CO2═2Na2CO3+O2 | D. | 2Mg+C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C |
16.将9.0g铜和铁的混合物投入100ml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得到标况下1.12LNO,剩余4.8g金属,继续加入100ml等浓度的稀硝酸金属完全溶解,又得到标况下1.12LNO.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不变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第一次与100ml稀硝酸反应剩4.8g金属为Cu和Fe | |
B. | 反应前稀硝酸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1.5 mol•L-1 | |
C. | 若向上述最后所得溶液中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还可得到标况下0.56LNO | |
D. | 原混合物中Cu和Fe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06mol和0.09mol |
20.能说明化合物X与Y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依据是( )
A. | 组成元素相同,分子结构不同 | |
B. | 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只有化学性质不同 | |
C. | 具有相同分子量而结构不同 | |
D. | 具有相同分子量,且组成元素及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只是结构不同 |
9.氮化硅的强度很高,尤其是热压氮化硅,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之一,氮化硅陶瓷可做燃气轮机的燃烧室、机械密封环、输送铝液的电磁泵的管道及阀门、永久性模具、钢水分离环等.制备氮化硅可将硅粉放在氮气中加热至1000℃左右直接氮化制得,实验室制备氮化硅装置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a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写出NaNO2和(NH4)2SO4反应制备氮气的化学方程式2NaNO2+(NH4)2SO4$\frac{\underline{\;\;△\;\;}}{\;}$2N2↑+Na2SO4+4H2O
(3)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氧气(及氮氧化物),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
(4)已知氮化硅的化学性质稳定,但常温下易溶于氢氟酸溶液生成一种白色的胶状沉淀和一种盐,请写出此化学反应方程式:Si3N4+4HF+9H2O=3H2SiO3↓+4NH4F;
(5)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右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D
回答下列问题:
(1)a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写出NaNO2和(NH4)2SO4反应制备氮气的化学方程式2NaNO2+(NH4)2SO4$\frac{\underline{\;\;△\;\;}}{\;}$2N2↑+Na2SO4+4H2O
(3)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氧气(及氮氧化物),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
(4)已知氮化硅的化学性质稳定,但常温下易溶于氢氟酸溶液生成一种白色的胶状沉淀和一种盐,请写出此化学反应方程式:Si3N4+4HF+9H2O=3H2SiO3↓+4NH4F;
(5)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右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D
选项 | a物质 | b物质 | c收集的气体 | d中的物质 |
A | 浓氨水 | NaOH | NH3 | H2O |
B | 浓硫酸 | Na2SO3 | SO2 | 澄清石灰水 |
C | 稀硝酸 | Fe | NO2 | H2O |
D | 浓盐酸 | KMnO4 | Cl2 | NaOH溶液 |
6.已知常温下Cu(OH)2的溶度积为2.2×10-22,常温下,在0.20mol/L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沉淀Cu(OH)2生成,当溶液的pH=10时,溶液中的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 2.2×10-10 mol/L | B. | 2.2×10-12 mol/L | C. | 2.2×10-14 mol/L | D. | 1.1×10-21 mo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