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X、Y均为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Y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A. | XY2 | B. | X2Y3 | C. | X2Y | D. | XY |
分析 X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所以易失电子,化合价为+2价,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2个电子,化合价为-2价,再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X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所以易失电子,化合价为+2价,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2个电子,化合价为-2价,
根据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一般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XY.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通常>4个的得电子,<4个的失电子)判断元素的化合价,及书写化学式的能力,比较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原子的吸收光谱是线状的而不是连续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 | |
B. | 外界条件的影响 | |
C. | 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 | |
D. | 原子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
7.下列关于铷(Rb)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钠、钾、铷3种单质中,铷的熔点最高 | |
B. | 硝酸铷是离子化合物 | |
C. | 它位于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ⅠA族 | |
D. | 氢氧化铷是弱碱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酯化反应、硝化反应以及酯的水解均属于取代反应类型 | |
B. | 乙醇生成溴乙烷和乙烯生成溴乙烷的反应类型相同 | |
C. | 可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 | |
D. | 甲烷、苯都属于烃,都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
11.下列有关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性质,从左到右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 |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 B. | 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 | ||
C. |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 D. | 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
1.用分液漏斗不能分离的混合物是( )
A. | 水和酒精 | B. | 溴乙烷和水 | C. | 溴苯和水 | D. | 苯和水 |
8.下列各元素的氧化物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
A. | 元素W: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ⅢA族 | |
B. | 元素X:它的原子中M层比L层少2个电子 | |
C. | 元素Y:它的焰色反应颜色呈黄色 | |
D. | 元素Z:它的二价阳离子核外电子总数与氩原子相同 |
5.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 CH2=CH2+HCl$→_{△}^{催化剂}$CH3CH2Cl | |
B. | CH4+Cl2$\stackrel{光照}{→}$CH3Cl+HCl | |
C. | 2CH3CHO+O2$→_{△}^{催化剂}$2CH3COOH | |
D. | CH3CH2Br+NaOH$\stackrel{乙醇}{→}$CH2=CH2↑+NaBr+H2O |
6.在一定条件下,将燃煤废气中的CO2转化为二甲醚的反应为:
2CO2(g)+6H2(g)?CH3OCH3(g)+3H2O(g)△H
已知:①CO(g)+2H2(g)?CH3OH(g)△H1=-90.7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23.5kJ•mol-1
③CO(g)+H2O(g)?CO2(g)+H2(g)△H3=-41.2kJ•mol-1
(1)△H=2△H1+△H2-2△H3.(用△H1、△H2和△H3表示)
(2)某温度下,在体积固定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①,将1mol CO和2mol H2混合,测得不同时刻的反应前后压强关系如下:
则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45%.
(3)已知在某压强下,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投料比[n(H2)/n(CO2)]时,CO2的转化率如右图所示.从图中可得出三条主要规律:
①增大投料比,CO2的转化率增大;
②升高温度,CO2的转化率降低;
③温度越低,增大投料比使CO2的转化率增大的越显著.
(4)为提高CO2的转化率,除了适当改变温度、压强和投料比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将水蒸汽液化移去(或移去产物).
(5)由甲醇液相脱水法也可制二甲醚,首先将甲醇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甲酯(CH3OSO3H):CH3OH+H2SO4→CH3OSO3H+H2O;生成的硫酸氢甲酯再和甲醇反应生成二甲醚,第二步的反应方程式为:CH3OSO3H+CH3OH→CH3OCH3+H2SO4.与CO2和H2反应制备二甲醚比较,该工艺的优点是反应温度低,转化率高,其缺点是浓H2SO4腐蚀设备或有硫酸废液产生.
2CO2(g)+6H2(g)?CH3OCH3(g)+3H2O(g)△H
已知:①CO(g)+2H2(g)?CH3OH(g)△H1=-90.7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23.5kJ•mol-1
③CO(g)+H2O(g)?CO2(g)+H2(g)△H3=-41.2kJ•mol-1
(1)△H=2△H1+△H2-2△H3.(用△H1、△H2和△H3表示)
(2)某温度下,在体积固定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①,将1mol CO和2mol H2混合,测得不同时刻的反应前后压强关系如下:
时间(min)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压强比(P后/P前) | 0.98 | 0.90 | 0.80 | 0.70 | 0.70 | 0.70 |
(3)已知在某压强下,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投料比[n(H2)/n(CO2)]时,CO2的转化率如右图所示.从图中可得出三条主要规律:
①增大投料比,CO2的转化率增大;
②升高温度,CO2的转化率降低;
③温度越低,增大投料比使CO2的转化率增大的越显著.
(4)为提高CO2的转化率,除了适当改变温度、压强和投料比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将水蒸汽液化移去(或移去产物).
(5)由甲醇液相脱水法也可制二甲醚,首先将甲醇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甲酯(CH3OSO3H):CH3OH+H2SO4→CH3OSO3H+H2O;生成的硫酸氢甲酯再和甲醇反应生成二甲醚,第二步的反应方程式为:CH3OSO3H+CH3OH→CH3OCH3+H2SO4.与CO2和H2反应制备二甲醚比较,该工艺的优点是反应温度低,转化率高,其缺点是浓H2SO4腐蚀设备或有硫酸废液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