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

用化学符号回答下列问题:
(1)④、⑤、⑥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a>Al>O
(2)②、③、⑦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NO3>H2CO3>H2SiO3
(3)①、④、⑤、⑧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写出其中一种化合物的电子式:
(4)用电子式表示⑤⑧两种元素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5)写出⑤、⑥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H)3+OH-=AlO2-+2H2O.
(6)由表中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1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的稀溶液易被催化分解,可使用的催化剂为(填序号)ab.
a.MnO2  b.FeCl3   c.Na2SO3   d.KMnO4

分析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是H,②是C,③是N,④是O,⑤是Na,⑥是Al,⑦是Si,⑧是Cl,
(1)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2)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3)④、⑤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某化合物为Na2O2
(4)⑤⑧两种元素化合物为NaCl,为离子化合物;
(5)⑤、⑥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6)由表中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1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的稀溶液易被催化分解,即选择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剂.

解答 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是H,②是C,③是N,④是O,⑤是Na,⑥是Al,⑦是Si,⑧是Cl,
(1)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所以Na、Al>O,电子层一样多的原子,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即Na>Al,故答案为:Na>Al>O;
(2)非金属性N>C>Si,则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NO3>H2CO3>H2SiO3,故答案为:HNO3>H2CO3>H2SiO3
(3)④、⑤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某化合物为Na2O2,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4)⑤⑧两种元素化合物为NaCl,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故答案为:
(5)⑤、⑥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故答案为:Al(OH)3+OH-=AlO2-+2H2O;
(6)由表中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1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的稀溶液易被催化分解,化合物为过氧化氢,可在a或b催化作用下分解,故答案为:ab.

点评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元素化合物性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5.某学习小组探究铜跟浓硫酸反应的情况.取6.4g铜片和10mL 18mol•L-1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按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
(2)实验结束后,发现广口瓶中产生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盐酸后沉淀几乎完全溶解.简要分析广口瓶中产生沉淀的主要原因:烧杯中的溶液倒吸入广口瓶中,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3沉淀.
(3)实验结束后,发现烧瓶中有铜片剩余.根据所学知识,他们认为烧瓶中还有较多的硫酸剩余.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证明有余酸:取少量余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Fe粉(或Na2CO3溶液),有气体产生证明有余酸.供选择的试剂:铁粉、银粉、BaCl2溶液、Na2CO3溶液
(4)甲同学设计如下方案:测定产生气体的量,再计算余酸的浓度.下列测定产生气体的量的实验方法中,不可行的是abc(填编号).
a.将气体缓缓通过预先称量、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
b.将气体通入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再加足量Ba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
c.用排水法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
d.用排饱和NaHSO3的方法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
(5)乙同学设计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来测定余酸的浓度:待烧瓶冷却至室温后,将其中的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移取25mL到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用标准NaOH溶液滴至终点.平行实验三次.
①稀释时,应先往烧杯(填仪器名称)中加入蒸馏水(填“烧瓶中的溶液”或“蒸馏水”).
②该方法测得的余酸浓度偏大(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6)丙设计了测定余酸浓度的较为简易的实验方案:取出反应后剩余的铜片,进行洗涤、干燥、称量.若称得剩余铜片的质量为3.2g,反应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8mol/L.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